第2590章预备役制度,火爆征兵现场
第2586章:预备役制度,火爆征兵现场
其实早在扩军之前嬴昊就已经提前想好未来的扩军计划。
在嬴昊的设想中,等两年休整之后,大秦就可以进行扩军,并用一年的时间,将军队扩充到一百四十万,其中轻重步兵九十五万,轻重骑兵三十万,水军十五万。
只是相比于大秦的发展而言,嬴昊的这个扩军计划还是太保守了。
大秦这两年多,将近三年时间的发展,各个方面的成果都比嬴昊预期的还要快得多,尤其是海贸方面,几乎占了神武一年大秦财政总收入的一半。
南洋诸国表面看上去极为的原始落后,但资源却极为丰富,而且对文明先进的大秦各类商品的需求都很大,从而也成了大秦最大的商品倾销地。
神武一年,叶轻眉初次下西洋,所带回来财货的价值,占到了大秦一年总收入的五成;
神武二年,第二次下西洋由郑和带队。
对此,大秦不但不阻止,反而还乐意见得,毕竟海贸市场远没到饱和的程度,而吴楚明三国现在所扩大的市场,等天下统一之后自然全都是大秦的。
当然,治安类预备役的战斗力,显然也比正规军要弱得多,真上了战场的话也只能守城,正面作战是注定打不过诸国正规军的。
目前郑和还尚未返航,估算这次下西洋的交易所得,起码能占到大秦今年总收入的三成半。
一旦发生战争,前线部队伤亡过大的话,军方就会把后方的预备役调来补充兵力。
三年的高速发展,使得如今大秦的财政收入,几乎达到了三年前的两倍。
不过由于嬴昊提前布局,大秦和南洋各国都签订了商贸协议,每年都有固定的交易额度,再加上所卖的产品质量更好,所以根本不怕与吴楚明三两国竞争。
其中北海、渤海、天津、辽西、辽东、乐浪六大基地,都环黄海地区进行分布。
至于水军,大秦之前总共只有五万,而如今却扩军到了十五万,总兵力达到之前的三倍,甚至超过了江南的吴楚两国。
降军在正式获得编制之前,可是完全没有军饷和抚恤金的。
无论是秦始皇时期,还是汉武帝时期,骑兵数量都远远比不上嬴昊时期。
若是大秦能再拿下东莱的话,就能将整个黄海区域封锁起来,让黄海成为大秦的内湖。
另外,无论是战死,还有伤残,还都抚恤金。
得知扩这个消息后,大秦各州各郡的百姓全都兴奋不已。
由于大秦在这一年内发展迅速,哪怕二次下西洋所卖掉的货物重量,比第一次还要多上两成,可也只占到了大秦一年总收入的四成;
大秦百姓不但不反感当兵,反而大部分的男人还都盼着当兵,想着上战场杀敌立功,而这也是最快的建功立业的方式。
在这三年里,大秦建学宫、修驰道、治理黄河、挖阴山运河、开垦的良田数量年均五千万亩,等等利国利民的大工程都在稳步推进。
神武三年,由于吴、楚、明三国加入了海贸行列,自然也抢占了大秦的一定比例的市场份额。
嬴昊为大秦建立了极为健全的预备役制度,民兵、郡兵、捕快、退伍兵之类的全都属于预备役的行列。
嬴州和吕宋关系到大秦的海贸生命线,每年都会向大秦输送大量的利益,不容许有任何闪失,留三万水军驻守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也就是说,养三十万郡兵和捕快的开销,只相当于十万正规军,却维持着全国的治安,这可以说是相当的便宜和划算了。
首先民兵和退伍兵是完全不用发军饷的。
不过为了隐瞒扩军的具体数量,大秦会在洛阳、长安、晋阳、南阳、襄阳、邺城等二十余个人口稠密的城池的山区地带,秘密开辟和新建七十座军营,每座军营容纳一万大军,供新兵进行秘密训练。
吴楚明三国见无法抢走大秦的市场份额,无奈之下也只能去开辟新市场,靠扩大海贸的总交易额来增加总占比。
大秦就算征兵也是先从预备役中征召,所以普通百姓想是当兵的话,就必须先成为民兵、郡兵、捕快之类的预备役,接受为其三个月的训练才行。
“区区一石,也配叫强弓?在下能开两石。”
但是在大秦想从军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当扩军完成之后,大秦的一百五十五万大军兵种划分,则分别为:轻重步兵一百一十万,轻重骑兵三十万,水军十五万。
不过想要完成这个目标,必须要打垮明国水军才行。
如今大秦全国总兵力有八十五万,而全国的民兵、郡兵、捕快等维持治安类的预备役,也有将近三十万之众。
哪怕家离招兵站几十里远,也依旧难以熄灭百姓们的热情,不远数十里跋山涉川,哪怕是走上几天也要去报名。
秦军的战损率一直不算高,大多数情况下,光是靠收编降军,就能将军队缺口彻底补充,但也有些时候不够,所以就会分出一些名额给预备役。
北海、天津、辽东、渤海、辽西、辽东、江户,这七大水寨都驻扎两万水军,而吕宋则驻扎一万水军。
大秦的十五万水军之中,十二万都安置在了本土,剩下的三万被安置在了嬴州和吕宋。
这也是嬴昊敢于一次性扩军七十万,将总兵力提升到一百五十五万的底气所在。
普通百姓并不知道其中的内情,只知道朝廷终于从民间征兵,而一旦成为正规军就能过上好日子,所以自然不能错过这么好的机会,所以纷纷抢着前往招兵站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