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恬顾不上和杨任解释,果断下令道:“杨任听命。”
“报……启禀副都督,大量秦军出现在西宁城外,所打的是‘符’字大旗。”
“诺。”
“什么?符存审怎么可可能来的这么快?”
蒙恬在凉州的威望还是非常高的,也恰恰是因为秦军主将是蒙恬,杨雄才会如此的犹豫,否则的话疑兵之计根本就不可能成功。
那些当兵一年半以上三年以下,却没上过战场,或是上过战场见过血,却没有杀过人的老兵,凭借丰厚的从军和训练经验,综合素质和战斗力要强于大秦新兵,和各国的正规军,却又弱于各国的精锐主力军。
这样一个手段强硬,无比难缠的蒙恬,能提前预判到隋吐联军的动向,好像也很正常啊。
“报……启禀副都督,符存审所部抵达西宁后,蒙恬就率军出城了,两军会师之后,就向我军这边来了。”
如今正在进行这两场大战,无论是东线还是西线,都有大秦新军的参与,而且参与的数量还不少。
三万隋军在杨雄的指挥下有序撤退,而这一举动也让蒙恬暗暗松了口气。
蒙恬南路的八万大军之中,新兵老兵的比例大概对半分,也就是新兵四万,老兵四万,却要分守三地,以抗十七万隋吐联军,所以在兵力分配方面自然也要精打细算。
所以,当杨任看到蒙恬时非常激动,蒙恬这一来不但救了他,也救了全城将士的性命。
当蒙恬率军抵达湟源时,吐蕃军已经在论钦陵的率领下前去和杨行密会师了,毕竟再不走的话,六七万秦军内外夹击之下,吐蕃军未必能招架得住啊。
至于蒙恬所率三万大军中,则有两万正规主力军和一万正规新兵,毕竟西宁城在三城中最为重要,所要面临的压力也最大,可隋吐联军却采取了先削支再砍干的策略。
但要知道真正的精锐,永远都不是训练出来的,而是在刀山火海里杀出来的。
“末将在。”
一旦蒙恬和杨雄决战的话,若是无法将其一举击溃的话,等到杨行密的援军抵达,秦军恐怕真的全军覆没。
一是这支秦军是疑兵。
可若是如此的话,他就要以两万五千秦军,对阵七万隋军主力。
杨雄一脸震惊的站了起来,根据他的估算,符存审应该还有两天才能到抽采队,结果却足足提前了两天,而这只有两种可能:
所以,杨雄主动撤退,将路让出来,对于蒙恬来说反而是最优解。
杨雄心中还是有些怀疑,但接下来秦军的举动,则打消了他的所有怀疑。
蒙恬若是想去救援杨任的话,最多只能带两万五千大军,留五千新军镇守西宁,毕竟再多的话,西宁可就危险了。
西线的三十伐隋大军中,也有十五万新军,占到了伐隋总兵力的一半,由此见可见伐隋的三路大军中肯定都有新军的。
在大秦哪怕是当过三年兵以上的老兵,也不是都见过血,就算见过血也并不代表就杀过人,所以老兵也是有三六九等之分的。
可杨任却只靠一面城墙,就挡住十万吐蕃军三日猛攻,自然也付出了不小的代价。
看着湟源城破损的城墙,以及城外遍地的残肢断臂,蒙恬不用想都能知道守城战打的有多么激烈。
二是在隋吐联军行动之前,符存审就已经率军出发了。
听到此言后,杨雄心中再无任何怀疑犹豫,毕竟来的若不是符存审的话,就凭蒙恬的那点兵力,躲都来不及,又岂敢和自己一战?所以必定是符存审的到来,才给了蒙恬足够的底气。
若是蒙恬手上只有两三万人马的话,又怎么可能敢和他七万大军决战呢?所以才相信是蒙恬预判了他们的行动。
据统计,大秦目前已有:破军营、陷阵营、九龙卫、铁卫、虎卫、飞虎军、大戟士、先登死士、飞熊军、背嵬军、狼骑军、白马义从、龙骑军、腾龙军、秦武卒、娘子军等十八支王牌精锐营,总人数也有将近十万众。
杨行密思来想去,还是觉得选择二的胜算更大,所以不但没有阻拦,反而还放任蒙恬前往湟源城。
一百五十五万大秦正规军之中,正规新兵七十五万,正规老兵二十万,正规主力军五十万,王牌精锐营十万。
蒙恬任河套都督时,就曾凭击败过杨马韩三家联军,后任凉州都督也一直在打压隋国,并且屡屡得手,隋国各大将领基本都在他手上吃亏过。
除此之外,那些当兵三年以上,并至少斩杀过一名敌军的老兵,在大秦老兵之中的占比最大,总人数约五十万众,是秦军中的当之无愧的主力和支柱,也是主力精锐营的预备兵源。
中路的两军为何如此顺利?除了人数最多之外,还有飞熊军和龙骑军在,而北路的龙且麾下也还有腾龙军在,唯有蒙恬麾下一支精锐营都没有。
“什么?放弃湟源城?”
杨任露出难以置信之色,连忙问道:“可是放弃湟源的话,隋吐联军由此进入凉州,前去支援大兴城怎么办?”
“放心,李靖大都督已经率援军以最快速度赶过来了,隋吐联军若是由湟源城入凉州前去支援大兴的话,只会和李靖大都督迎面撞上。”
听到此言,杨任这才放下心来,毕竟李靖麾下可是有飞熊军和龙骑军这两大精锐在,真的迎面撞上的话谁会打谁都还不一定呢。
抱歉,最近状态不太好,心思不在码字上,写到这块卡住了,磨洋工磨了三天才把这一章给写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