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第975章 渡水(5 / 6)

等通过筏桥的虎步军奔跑到达对岸,第一批乘筏船到岸边的将士已经几乎全部阵亡。

“大司马!”

“不着急!”

远远地看到这一幕的司马懿面容沉稳。

少量汉军冲过岸边,这个没什么。

他也没指望武功水能把诸葛亮完全挡在对岸。

只有等诸葛亮派出大批人马开始渡水的时候,才是真正半渡而击的时候。

现在这种情况,只能是步卒短兵相接,远未到精骑出动的时候。

如果精骑现在就出动,除了把自己冲进水里,不会有别的作用。

这种小规模战斗,就看谁的韧性更加,谁的组织性更好。

很明显,眼下渡水的汉军,是诸葛亮手里的精锐。

再加上武功水的水面不够宽,对岸的强弩可以掩护渡水,魏军空有兵力优势,却没有办法从两侧包抄过去。

第一支筏桥成功后,接着就是第二支……

第三支,被水冲散了……

同时从一开始就搭建的浮桥也不断地向东岸延伸……

长达数里的岸边,汉魏两军的将士,如同被血腥挑起了凶性的野兽,在不断地呐喊厮杀。

与此同时,桥山的秦直道上,有一支数万骑军正在缓缓而行。

之所以缓缓而行,是因为郭淮已经提前把桥山上的秦直道加以破坏。

每隔一段路,就掘出短则两三丈,宽则四五丈的深沟。

方法很简单,但却很有效。

冯永这一路上,不得不把这些壕沟填平了,才能继续前行。

PS:

以下不要钱:

浅谈三国汉魏两国的军事指导思想。

先做个说明:以下有一部分内容是我以前看过别人在网上说过的话,但是现在我找不到原话在哪里了,仅凭着印象写出来的(侵删)。

同时加了一些我个人的理解。

好,正文开始。

我们现代人说三国,大部分人都是只注重谁谁谁战绩牛逼,打赢了多少多少次。

但很少会有人注意到这么一件事情,那就是仔细看下来,被后世称为军事家的三国人物,大约只有廖廖的四五位。

而真正有军事著作流传下来的,似乎也就两个。

一个是曹操,一个是诸葛亮。

这两个,一个是奠定的魏国的军队建设方针,一个是在刘备败家之后,重新制定了季汉的军队指导思想。

而因为两国的不同国情,他们两个走的侧重点不同。

在说他们的不同之前,我们先来看一下春秋战国时期的两个军事代表人物。

一个是吴起,一个孙膑。

吴起的军事思想,有一个很明显的特征,那就是要求所有人必须要严格遵守法令,同时他很重视培养基层将士的战斗力。

吴起训练出来的魏武卒,是当时的天下第一精兵,打得老秦嗷嗷叫,差点举白旗的那种。

而孙膑呢,比起普通士兵,他更重视将领的作用。

比如说他认为作战时人众、粮多、武器精良等因素都不足以保证取胜。

将领只有掌握了战争的规律,了解敌我双方情况,指挥得当,才能保证取胜。

这两种军事思想是当时的两个流派。

大概是老秦被魏武卒打崩了,差点没守住国都。

所以在魏国自己反复横跳作死之后,老秦奋发图强,选择接受了和吴起变法相类似的商鞅变法。

最终一举收复被魏国拿走近一百年的河西之地。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最新小说: 二婚 抗战:我谋士入局,觉醒小地图! 贬妻为妾?贤德大妇她掀桌了 边军悍卒 双穿大唐:小兕子不想肥家 穿成国公府庶子考科举 袋子通古今:我助倾国女帝搞基建 综清穿:绿茶攻略中 陛下就是躺赢狗 大明:我朱允熥,随机复活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