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长的脸色抽了抽,“王公啊,这都多少年了,还是这个理由啊.”
刘长坐在上位,看向了自己的三公位。
“好,朕答应了。”
晁错脸色不屑,“吴王难道还敢对太尉出手吗?淮阴侯只要还在,想要削弱太尉简直就是痴心妄想.”
刘长猛地拍了一下案,愤怒的叫道:“晁错!就你这番离间兄弟的话,就够诛你三族了!!”
“太尉。”
吕禄还没来得及解释,又有人站在门口求见。
晁错语塞,说不出话来。
张苍迫不及待的赞同。
“听闻你要入朝,与我为伍,我让长将你叫进来,就是看看你有没有这个资格。”
这位仁兄常年反对皇帝的诏令,也不是一次两次了。
王恬启清了清嗓子,“太后的吩咐”
韩信大手一挥,丝毫不客气的将刘恒赶了出去。
“君侯有何吩咐?”
“你先起来,坐过来!”
第一次的朝议,刘恒并没有多说什么,只是平静的打量着群臣,听着他们的奏告,做出一副虚心好学的模样来。
“呵,我又不曾担任御史大夫,我能教你什么?多听听皇帝的言语便是了!”
顺理成章的,刘恒就成为了新一任的大汉御史大夫。
刘长心里还是有些舍不得,别看这老头低调,平日里不怎么出风头,可是关键时候,这人是真的能用的,但是,看着他那灰白的发色,刘长也没有多说什么,尽管不舍,可人家主动请辞,刘长也不好拦着,别说是王恬启,就是张苍,若是哪天告老,刘长也会答应,虽然他们都很有本事,但是操劳了半生,不至于让他们病死在职位上,那对他们实在是不太公平了。
“按着你的话来说,陛下之亲多的是,为什么要让你进庙堂呢?”
刘安本是旁听的,在陆贾反对之后,他急忙起身,表示支持,同时反驳了陆贾,弄得陆贾“悲愤而无言以对”.提前堵死群臣的道路。
“对,庙堂,那庙堂要改制,你最想整顿哪个官职?”
张不疑虽然不在庙堂,但是大家很清楚他的想法,皇帝的想法就是他的想法。
“这就对了,那你说,朝中有谁比吴王更适合对这些官职出手整顿?”
“吴王为人狡诈,恶毒凶残,却偏偏善于装模作样,伪善伪德,拉拢人心,获取好大名声,朝中之人很容易被他所迷惑,到时候,他们就只听从吴王的号令,而不服从陛下!”
晁错转过头来,拉扯他的人正是吕禄。
刘长气的半死,当场就要对晁错动手。
太子刘安。
“朝议??”
刘恒却看着韩信,笑着说道:“实令我有归家之感。”
次日,刘长刚从睡眠里醒来,正吃着肉,吕禄就急忙前来禀告。
刘长摇着头,又问道:“你知道我为什么让你去县,而不是去郡吗?”
王恬启本以为还得费一番口舌,没想到,皇帝这就答应了,心里大喜,急忙拜谢。
这厮的办事能力,张苍是看在眼里的,他当了御史,往后自己将政务往他身上一丢,就可以安心休息了?
紧跟其后,太尉也选择了支持。
你小子这是在内涵什么呢?
刘长抬起头来,“昨日不是才朝议吗??”
“庙堂。”
想要出任三公,三公里需要说服的只有一个太尉,其余两位国相,那根本就不是问题。
“是的.”
刘长的嘴角都快咧到了耳边,这是何等奢华的配置啊。
而群臣的想法也都不同,栾布坚决反对近期内几个漕渠的动工,农家在试验田里又做出了成绩,如今最该推广新的农业技术,农业才是最重要的,漕渠固然重要,但是要讲一个顺序,先做好今年的农桑事,放在明年再说。
按道理说,自从周昌逝世之后,这位算是少有的直臣,常常反驳天子,应该有着巨大的声望,但是,群臣也不是傻子,也琢磨出了些不对劲,就陛下那个心眼,反对他的不是去了夏国,就是去了西北两庭国,怎么你陆贾就这么特殊呢?每次都反对,每次都不惩罚你,跟着你一同反对的人却全部倒霉,你最后甚至还加户进爵,你莫不是天子放出来的鱼钩???
“凭阿母让他去做?”
“你的名声很大,但是就我过往的经验来说,名声越是大的人,越是没什么能力。”
“嗯??这么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