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1章血不流干!誓不休战!【求订阅】
武烈九年,春秋之际。
起初,人们以为这一年只是普通的一年,函谷关之战只是一场普通的战役。
可是后来,当战争发生的时候,所有人都明悟了。
这不是普通的一战,更不是普通的一年。
历史中将这一年称之为“碎玉年”,将这一战称之为“碎玉之战”。
是的,便是华夏封建社会上下两千多年来最惨烈的五场战争之一。
“这一战恐怕是无法避免了。”
虽然在某些时候老卒的作用肯定是比年轻的士卒更大的,毕竟他们能够在战场上活下来,就一定是身经百战,知道怎么杀人更省力气、知道怎么躲避能够活命。
“碎玉之战后,汉王刘邦虽然获得了胜利,但也是惨胜,而这一战宣告了我国历史上第二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正式确立,也是为何如今我们被称之为“汉族”的原因之一。”
“唯有将老秦人的鲜血流尽,此战才能够停止”
汇聚了全国上下所有老秦人士卒的秦国军力,此时已经达到了四十万之众,而汉国这边同样是汇聚了近四十万的士卒。
无论谁赢谁败,战乱或许都还要持续很多年才对。
蒙毅上前一步,声音中带着肃穆之色:“启禀陛下,秦风有诗曰:“血不流干、誓不休战!”,这便是我等老秦人的所言与坚持!只要我等在,没有人能够令秦国倾覆!”
虽然秦国士卒们不要命的争斗,但是老卒的缺点逐渐的显露了出来。
“其二,碎玉之战客观上使得当时对诸华诸夏虎视眈眈的匈奴人彻底恐惧,想起了当年武安君陈瞻的“武安屠杀”,因此再次蛰伏,也为当时的华夏大地争取了缓和、恢复的时间。”
最终的决战,就在这样子的环境下到来了
“咚——咚——咚——”
刘邦神色低沉:“我怎么不知道呢?”
战争一直在持续着。
在这个时代,战场上的士卒都是互相有姻亲关系的,你杀死的或许是我的大伯,也或许是我的侄子。
当然,这些全都是后世之中关于碎玉之战的影响了。
汉国大帐。
子婴站在战车之上,望着身边的护卫,嘴角带着些许的笑意。
“这些都只能够是锦上添花之事,而不能够成为雪中送炭的决定性关键啊。”
”赳赳老秦,共赴国难,赳赳老秦,复我河山。血不流干,死不休战!西有大秦,如日方升,百年国恨,沧桑难平!”
杀。
子婴只是微微一笑:“战争已经到了这种时候,没有必要做任何的判断、计谋了。”
加上双方的后勤保障以及其余的士卒,恐怕一共要有百万之众
在这个全国人口可能只有两三千万的年代,数百万的士卒参与的一场战争可以说是旷古大战了
函谷关
但是他们有一个最最重要的致命缺点。
但是即便是刚于一战也不过是投入了近五十万士卒、秦赵之战更是只投入了四十多万,将近五十万士卒。
他们的眼前对面已经不再是人了,而是“战功”。
“这种情形一直到后来的文景之治后才得以缓解,诸华诸夏大地、或者说汉朝终于进入到了巅峰时期,用自身光辉照耀周围蛮夷各国的巅峰时期。”
可是当汉王刘邦、秦皇子婴都出现在了函谷关、且秦国与汉国中的所有兵力全都汇聚到了这函谷关的时候,人们才发现,这一次的战争或许不仅仅是他们所想的那么简单。
战争同样是如此。
汉王同样有这样子的默契,所以在秦国调遣回来了一半的军力之后,就派遣了秦国剩下士卒总量的兵力前往北疆,与秦国士卒一同镇守。
想要控制这一场战争规模的其实不仅仅是秦皇子婴,还有汉王刘邦,只是如同秦皇一样,汉王在这个时候也已经无法控制手下的士卒们拼杀了。
“碎玉之战的取自唐太宗年间,太宗皇帝看到秦书与汉书中关于这一战的记载,之后幽幽的感慨,这其实不算是战争,而算是一个国家想要拖着另外一个朝代同归于尽的“碎玉之战”,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因此得名。——《华夏战争史·碎玉之战》”
共同汇聚成了哪一首歌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