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爷,这里是京师,可不能瞎说。”
赶车的马夫说道。
“多谢提醒。”年轻人倒也没有计较,反而出言感谢。
“好了,我们入城!”年轻人放下帘子,道。
“好嘞!”
很快,马车便入了城。
会试在即,来自各地的学子随处可见,不少客栈都已经住满了人。
年轻人给马车的车夫付了钱,便开始找落脚的客栈。
这马车,是他租的。
“廷益?”
听到有人叫自己,年轻人回过头,就见到相识的同乡学子。
“我果真没有认错人,刚刚看到背影有些熟悉,便唤了一声。”
同乡惊喜道。
是的,这个年轻人正是于谦,字廷益。
于谦作出回应,随后又问:“你什么时候来的?”
“年前就已经来了,与我在一起的,还有几位同乡。”
“廷益,你这是在找客栈?”同乡看到于谦身上的包袱,问道。
“正是,我刚来京师,正准备找落脚的地方。”于谦回答。
“不用这么麻烦,我们住的地方,还有空的房间。”
“若不嫌弃,我们可以住在一起,也好有个照应。”同乡说道。
“那便麻烦了!”于谦想了想,还是答应了下来。
“哈哈,都是同乡,出门在外相互照应也是应该的,不必见外!”
“随我来,等下再给你介绍几个同乡。”
……
会试开始的时间,在二月初九,这是第一场。
第二场,第三场分别在十二、十五日举行。
殿试在三月一日举行。
现在是正月十六,距离会试开始,只剩下半个多月了。
而主考官还没有定下来。
按照职责划分,科举是由礼部负责的,主考官由礼部侍郎担任,这也是约定成俗的规则了。
只是去年,礼部的高层几乎被杨轩给一锅端了。
现在的礼部尚书是金纯,此人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忠心耿耿,勤于国事,为民除害,使民安乐。
自身的能力也不弱,在北//京紫禁城的建设中,他的功劳就不小。
朱棣第一次御驾亲征漠北时,他就随行帮助朱棣制定战略战术。
次年又受命,与工部尚书宋礼,治理会通河,以畅通运道,缩短南北漕运的路程,打通发展经济的大动脉,确保水路运输正常通行。
尽管功劳不小,但他毫不居功自傲。
因为知道金纯是什么样的人,所以杨轩对此人的感观还是很好的。
此次科举全程由他负责,朱棣也放心。
他的资历也足够,新的礼部侍郎,资历还不够,所以只能由金纯这个尚书顶上了。
并且,朱棣还给金纯找了一个帮手,那就是已经成为都察院左都御史的铁铉。
他们两人的品行和能力,朱棣都信得过,也不担心他们会结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