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医院是管理宫廷及贵族诊断,制药的,设正五品院使一人,正六品院判二人,正八品御医四
人,从九品吏目若干人。
8、翰林院:
相当于现在国立大学,干部学院等的综合,
翰林院的首长称为翰林学士(正五品),
侍读学士两人,侍讲学士两人(从五品),
侍读、侍讲各两人(正六品),
修撰(从六品)考中状元后就会被授予此职位。
编修(正七品)榜眼、探花考中后就会被授予此职位。
国子监祭酒]公卿、大夫的子弟称作“国子”,“国子监供祭酒”即国子太学的主官,从四品。
国子监丞]唐代之后国子监丞为国子监丞国子监内部事务官。明清时期监丞职能是学监的性质,正七品官。
国子监博士]唐代之后,在国子监中分管教学的官员称作国子监博士及助教。
地方)布政司,府,州,县。
承宣布政使司为明地方(省)最高行政长官,布政使一省之民事财务总管,明朝全国设有13个布政使司
左右参政、左右参议]明代布政使的下属官员。布政使掌管一省的政务,参政、参议分守各道,并分管粮储、屯田、军务、驿传、水利、抚名等事,一般是正四品。
府:明朝全国设159府,府按纳税粮分三等:纳粮20万以上为上府,20万以下十万以上为中府,十万以下为下府,无粮的叫地府,府的长官称知府,其官正四品,明除首都、陪都所在地府长官仍称尹外,一般都称知府。
知府]宋代知府职略高于知州。清代知府为从四品。
同知]府的副职称为同知,如一府的主官称为知府,而府的佐官称为同知。明清时期,各府同知为正五品。
州:明代的州有两级别:直隶州和散州。直隶州属省,级别与府相同;散州隶属府,同县级。
州牧]唐宋京畿的地方长官称州牧,正六品官。明代知州已降为与县略相等到的地方长官,但文字上仍尊称为州牧,与知县并称牧令,正七品。
知州]州的长官,一般是六品或五品。
知州属官有同知、通判,分别掌财政、刑法、治安等。
通判]北宋初年设通判之时,职权几乎与知州相同,名为佐官,实际上是与知州共同负责,甚至还是知州、知府的监视者。到了南宋,知州职位较轻,通判职位就更轻了。明代知府以下设通判,定为六品官,实际上同知没有区别。
县:助手有县丞、主簿。县丞协助知县管理县政,主簿管全县粮税、户籍。水浒中宋江上山前好像就是县丞一职。
知县]县的最高长官。明代知县为正七品
主簿]主簿是主管文书的意思。中央卿寺中的主簿是正规的军事官,唐代列为从七品,其他官署的主簿为八、九品,县主簿为九品。
总督:明代具有节制地方文武官员权力的朝廷命官。明代还有管辖专门事务的总督,如漕运总督等,官阶自正二品至从一品不等。
宣慰使]元明清三代,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世袭的“士司”中,宣慰使是最高的官职,从三品官。
宣抚使]明镇抚一方的军政长官,官阶由原官衔而定,一般是二、三品。
通政使司(中央情报机关)通政使1人,大理寺(中央司法机关)卿1人,副都御史(都察院副长官),按察使司(地方最高监察机构)按察使9人,按察使一省之司法掌握者。。
与知府同级的四品官还有:按察使司副使26人,大理寺少卿4人,都察院右佥都御史1人。
此外,尚有四品以下,如参议、六部郎中、员外郎、主事等六品以上官员,数以百计。
通奉大夫]元明清三代从二品散官。
通议大夫]唐宋两代正四品文官,元明两代为正三品。
资政大夫]元明两代正二品文官。
资善大夫]元明两代二品文官。
资德大夫]元明两代二品文官。
奉直大夫]元明清三代正五品文官。
奉政大夫]元明清三代正五品文管。
奉训大夫]元明两代从五品文官。
中奉大夫]宋代正四品文官,元明两代为从二品。
中散大夫]元明两代正四品文官。
中宪大夫]元明清三代正四品文官。
中议大夫]元明两代正四品文官。
中顺大夫]元明两代正四品文官。
太中大夫]掌管议论的文官,明为从三品。
正奉大夫]元明两代从二品文章。
宣德郎]唐宋两代正七品文官,明清两代从六品、正七品文官。
宣议郎]唐宋两代从七品文官,明代正七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