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第696章 康熙盛世还是不盛世呢?(2 / 4)

“怎么?想事情只考虑一时不考虑万世啊?”

“这不就是犯了朱元璋的错误吗!”

杨玉环梗着脖子道:

“你说那些大道理我不懂,你就说不管国家人口增长多少,永远不再增加税收这事你能做到吗!”

“做不到就不要!”

李隆基气得两根手指一夹,一把捏住那叭叭不停的小嘴。

“朕问你,后面物价开始上涨,税收却不涨,国家的税收是正常还是亏损?”

杨玉环对眼看着自己被捏起的嘟嘟嘴,又看了一眼李隆基。

李隆基嫌弃的送开手指,杨玉环仰着修长脖颈,大声道:

“不知道!”

李隆基气乐了,

啥都不知道,还啥都敢说。

“行,那朕就告诉。”

“如果物价涨了三倍但税收却不能同步增长,这也就意味国家的税收相当于缩减为原来的三分之一。”

“一个国家的财政收入减少了三分之二,它还能正常运行吗?!”

“而国家一旦有重大突发事件,这种固化财政系统它能支持吗?”

“当人口越来越多,供养的人越来越多,财政支出的需要也会不断增加。”

“但皇帝又限制了永不加赋,不能再加税,地方官员会不会拼命在朝廷无法公开监管的“费”上想办法?”

“最后,百姓承受的实际税费只会比其实更高。”

杨玉环听得发懵,只能嗫嚅道:

“那……永不加赋……是个幌子?”

李隆基看着她这幅模样,无奈极了。

“事情不是非黑即白的。”

“只能说政策是好的,但限制的太死了……”

“再者说,这也是后面的事了,最起码对当时的百姓是好事。”

……

{冷不丁一看,这事很好对。但要知道另一件事。}

{明万历初年与清康熙末年的人丁数和征税田土数大体相当,而赋税收入却相差悬殊。}

{清初常年赋税,仅地丁钱粮一项即高达三千万万两,几与明末赋税常额加上三饷总和相等。}

{康熙之能实行大量蠲免,根本原因即在于高额赋税远远超出地方百姓的承受能力。}

{而所谓蠲免,实则是将竭泽而渔亦无法征得的亏欠转化为朝廷恩惠。}

{康熙在理智清明之时,未尝虑不及此。三十八年南巡,谕户部:“额赋浩繁,民生拮据,历年逋负计算日增。江苏、安徽所属旧欠带征钱粮几及百万。念小民方供新税,复急旧逋,物力维艰,势难兼办。”又曰:“历年正供钱粮,因输纳维艰,致多逋负。”}

{但身为满人统治者,康熙又必须掩饰事实并歪曲历史:“朕屡经蠲免钱粮,何以仍然如此?想由明末伤残,本朝休养六十余年,元气尚未尽复。或有司不善抚循之过欤?”}

{要不就是归咎小民不知节俭。“各省朕虽不时蠲免钱粮,屡加恩恤,而小民生计终属艰难。”}

{李光地曾感叹:“朝廷一免江南银米即二百万,自古无如此之多者,只是天地间却不见有宽裕润泽之气。”}

{“国家免钱粮动数百万,而民不感。”然而慑于康熙,只能将原因归结为“总是无好官”,“想是官不好”。}

{但康熙一朝的财经赋税基本特征之一,就在于决不真正实行减轻赋额,而宁愿以不断蠲免逋欠来宣扬“爱养黎元”的“古今第一仁政”。}

{否则,怎么造成大清得国最正的明证?}

{而与之相应,便是各地大量积欠和新旧兼征,百姓永无喘息之日。}

{只要稍检史料,就知三年蠲免全国一周之际,地方上仍积欠如旧。蠲免的实际效果与其政治意义截然有异,但众多史家依然津津乐道如不疲者。}

……

【这是一个非常具有自我牺牲精神的制度设计,康熙因此也确实成为被后世热烈颂扬的“千古明君”。】

【清代后世皇帝一说起大清的成绩,第一项往往都是“滋生人丁,永不加赋”,“深仁厚泽,沦肌浃髓”。】

【臣子们一提起这项仁政,当然更是称颂无已,称之为“天恩浩荡,亘古未有”,“此诚自古帝王所未闻之盛典,而我国家亿万世休养生息之政源也”。】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最新小说: 彼得·潘与辛德瑞拉 华娱之闪耀巨星 万倍返还,我收徒百无禁忌 总裁溺宠闪婚妻 从零开始的触手怪 夏叶的中古店 借种 陈平苏雨琪 我收服了宝可梦 不妙!总裁发现我造谣他不孕不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