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是不太理解密折制度,为什么会有密折?臣子不一直给皇帝上折子吗?这折子也就皇帝能看啊?}
{不是,你理解差了,臣对君的报告,有章、奏、表、议、疏、启、书、记、札子、封事等多种样式。}
{按照惯例,清代臣工的报告,主要有题本和奏本两种。}
{关于钱粮、弹劾、兵马、命盗、刑名等需要公开的,多用题本。这种报告极其正规,有固定格式,也必须钤印,意思就是官员必须明确盖章。}
{另外的奏本,涉及的不是国家正规法令,多是私人性质的,比如到任、升转、谢恩及个人私事,则不用正式的印鉴,等于是给皇帝汇报私下里的工作。}
{题本一般首先经过内阁审核,然后交给皇帝。两种文体都经通政司转送给内阁,再直接转交给天子。}
{题本因为太正规,必须用正楷字,而且还要有摘要,等等,要求用满、汉两种文字书写,所以,这种文书写起来繁复而缓慢。}
{奏本就可以省去这些琐碎的程序,让皇帝尽早得到信息。唯一的问题是,奏本要经过通政司,这样就难以保证保密。}
{慢的题本,虽然正式,常常得到时已是“旧闻”。奏本虽然快捷,却因为手续问题难以保密。}
{但皇帝需要一种更快捷却能够保密的报告形式,于是密折应运而生。}
……
大明·永乐时期
“唉……”
朱棣无话可说。
别说为什么明朝皇帝想不到密折……
从朱见深开始皇帝都懒得上朝了,密折给谁看啊?
太监啊?
但话又说回来……
用太监这事还是自己开的先例。
所以大哥也别说二哥了。
都一样。
也别问为什么自己没想到了。
先不提自己半路出家根本无法做到康熙那种程度。
不是有锦衣卫吗……
虽然废了……
……
【这也对,毕竟是秘密吗。】
【但很明显,雍正不这么想。】
……
大清·康熙时期
康熙有点麻了。
他知道他这个好大儿要干什么了。
……
天幕上。
一个简笔画的皇帝手里拿着一本奏折。
然后挨个发到大臣手里。
画面转到一名大臣手上。
奏折打开,上写四个明晃晃大字。
『你是特务』
……
【雍正要想获得机密的信息,就必须培养自己的情报队伍。】
【而他贵为皇上,不能也不屑与官员们结成联盟。】
【所以他打起了密折制度的想法。】
【所谓密折,不就是几个大臣与君主间往来,并未扩大到整个朝野吗。】
【说白了,不就是告密吗。】
【既然是告密,谁能玩得秦朝呢?】
【雍正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