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也不用仁宣之治昙花一现?”
“你也不想就是个小宣宗?”
“你也不想……”
朱瞻基拉住朱棣的袖子,真诚道:
“爷爷,我同意了!”
朱棣轻哼一声,随即又叹气道:
“但也是因为运河逐渐疏通,所以咱才决定用运河代替海运,成为南粮北运的交通大动脉。”
“而运河也成为了保证朝廷正常运转的唯一南北交通命脉,但这条命脉却和很多不确定的因素相关。”
“咱想着,不能一条腿单蹦跶,还是要两条腿走路。”
“海运,一定得重开。”
……
【道光帝同意试行,并于上海设立海运总局,由江苏派遣官员管理,在天津设立分局,由朝廷派遣官员验收。】
【海运计划确定以后,陶澍亲赴上海督办。】
【道光六年(1826)二月初一日,第一批海运船只,装载漕米一百二十三万三千余石扬帆出海。】
【海船自吴淞口出驶,东向大洋至佘山,北向铁槎山,历成山,西转芝罘岛,稍北抵天津,总计水程四千余里。】
【道光帝派遣朝廷重臣赴津验米,米色滢洁,且时间缩短,运费低廉。】
【此后,继续由海路运送漕粮。】
【至六月初,江南漕米全部运完。】
……
{海运漕粮是件不下于鸦片战争大事。}
{纵观明清时期海运图的发展历程发现,海运的兴衰和漕粮海运这个重要历史事件密切相关。}
{可以说三朝海运的兴衰就是漕粮海运由兴到衰的缩影。}
{元明清三朝,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南北分离,京师正常运转需要从江南大量转运漕粮。}
{所以从元朝开始,漕粮北运的问题伴随着元明清三朝。}
{据《海道经》和《广舆图》记载,至元二十一年,由丞相伯颜建议开海运,起运漕粮。赐朱清、张暄万户之职,押运漕粮三万五千石北上。}
{另据《元史·食货志》记载元初海路自刘家港起,在万里长滩出洋,沿海岸线北上,经盐城县、东海县,抵成山。}
{元初对漕粮海运的探索,将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联系起来,海运在元代逐渐兴盛,成为国之命脉。}
{明初定都金陵,省去政治经济中心南北分离带来的漕运压力,但退守大漠的北元带给明代长城沿线巨大的军事压力。}
{漕粮北运是否顺利到达北方,关系到明朝北疆是否长治久安。}
{明太祖朱元璋继承元代漕粮海运的传统,利用元朝海运故道北运漕粮。}
{并在元朝海运的基础上,增加海运辽东的通道,以解决驻守辽东将兵的军粮问题。}
{而随着洪武年间北方屯田初见成效,漕粮北运的军事意义逐渐被取代。海运随即开始没落。}
……
大明。
“海运……”
朱元璋看出天幕后世子孙的意思。
这是将海运与明清兴衰系在了一起。
说到底,还是在指责朕!
“一群人,站着说话不腰疼!”
朱元璋一只脚踩在椅子上,手肘撑在膝盖上,冷笑道:
“元朝是中国史上首度将统一王朝的都城定于华北平原的北缘,从遥远的江南等地运输漕粮至大都城,工程难度之高,前所未有。”
“而漕粮海运比之河运费省役轻,江南海上漕船顺风十日便可抵达直沽。”
“路程缩短,运费降低,运输时间节约,效率大为提升。”
“无旬日、半月间达诸京,竣事于春夏之交,返棹于季秋之候,用力寡约而成效居多。”
“乍一看,确实是民无挽输之劳,国有储蓄之富。”
“可谓一代之良法。”
朱标给朱元璋倒上一杯茶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