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所有人都觉得圆明园重修已成定局的时候,却发生了“李光昭案”】
【李光昭是商人出身,靠“输捐”混到了知州,当听到同治缺木头的时候,他小脑袋瓜灵机一动,把这事大包大揽下来,跟内务府说可以给宫里提供价值三十万两银子的木头。】
【内务府向同治帝报告此事,同治遂下旨给了李光昭一堆特权,如沿途关卡免税放行、可与督抚会商事务等。】
【搞定了皇帝后,李光昭因为没有经营木材的经验,就跑到湖北一番考察,发现去深山砍伐巨木耗时费钱也没多少差价可赚。于是改变主意去了香港。】
【以“圆明园监督代大清皇帝”的名义,与一名法国商人订立合同,向其购买五万余两白银的木材,商量好木材运到天津后再付款。】
【另一头,李光昭向内务府报告说这批木料价值三十万两白银。结果,洋商将木料运到了天津,李光昭却没有筹集到足够的资金付款,被洋人告到北洋通商大臣李鸿章处。】
【李鸿章细察合同后发现立约者是“圆明园李监督代大清皇帝”,翻译过来就是欠人家钱的是“大清皇帝”,李光昭是代签合同的。】
【李光昭与内务府勾结一头骗朝廷一头骗洋人空手套白狼的把戏,随之曝光。】
……
{《走向共和》里也有这个桥段,不过是发生在光绪年间。}
{胆真大啊……要不人家能挣钱呢……}
{不对,不是说李光昭奉慈禧太后之命,向法国、美国商人购买洋木一批,供建筑圆明园之用。}
{而法国、美国奸商也存心蒙骗,运来的木材质量低劣,尺寸不符原议,不适园工的需用,因此李光昭不肯给价收货。法商、美商控告到天津海关道衙门里。}
{因为李光昭在和洋商签订的合同里,有“圆明园李监督代大清皇帝立约”字样,并刊刻“奉旨采运圆明园木植李”的衔条,洋商一口咬定李光昭是太后和皇帝的代表,这样就弄成了外国奸商和太后、皇帝打官司。}
{当时李鸿章为了取得海防经费,也不同意修建圆明园,就把这桩讼案和盘托出,公开宣示,请求朝廷指示处理办法,弄得慈禧太后大出其丑,尴尬万分,只好拿李光昭开刀,说他“诈称内使近臣”,定了斩监候的罪名。}
{所以说,清史不好修啊……}
……
天幕上。
年轻的皇帝脸色苍白,双眼有些发红。
底下,群臣从左到右分两排跪下。
“你们想作甚!”
为首的亲王跪着不动,沉声道:
“臣等十人,前天有个联名的奏折,恭请皇上俯纳,明降谕旨,诏告天下。”
同治苍白的脸上浮现一丝血色,负气道:
“朕欲停工如何?”
“你们还有什么好啰嗦的!”
为首的亲王无以为答,只侧脸看了一下。
奕訢便道:
“臣等所奏,不止停工一事,容臣面读。”
说着,便从怀中取出折底来,跪直了身子,从头念起。
随着奏折越念越深。
皇帝的脸色大变,一阵青、一阵红。
突然!
“嘭!”
一声击案的暴响!
众臣惊得抬头,发觉同治的脸色青得可怕。
他指着奕訢厉声道:
“我这个位子让你好不好?!”
……
【李光昭案传出后,纷纷上奏,要求立即停止修复圆明园工程。】
【同治十三年七月十六(1874年8月27日),奕訢、奕譞等十大臣联衔递了个名为《敬陈先烈请皇上及时定志用济艰危折》的奏折。】
【从清朝开国打江山一个胜利走向下一个胜利开始说起,一直说到近年改革开放带来的胜利成果。】
【为此他们向皇帝提出六条建议:畏天命、遵祖制、慎言动、纳谏章、勤学问、重库款。】
【同治帝大怒,喝问奕訢:“此位让尔如何?”】
【言语激烈以致本就有病在身的文祥“伏地一恸,喘息几绝”,不得不被人搀扶先行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