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赵祯话音刚落。
如果他在年轻个十几二十年,说不定,就跟王安石干了。
“然而,我查了自皇祐三年到嘉佑二年取士档案,共计取士三千两百余人。”
然而,王安石令人震撼的地方,远不止如此,
如此反复,岂能不出现问题?
王安石明显是想借助大考的机会,彻底摸清各司吏员情况。
这些清流们与勋贵一样,都是沆瀣一气。
卫渊好奇道:“王大人初来京城时,与陛下交谈了整整一夜,不知都说些什么?”
“陛下是要问,吏部今年有何难题,要如何解决。”
这哥们,不愧是虎逼啊,初到京城,人情世故还没整明白,打算就将所有人都给得罪了?
怪不得,这厮在前世历史上大行改革措施时,支持的人远没有反对的人多。
不知过了多久,天刚蒙蒙亮。
“学生拜见老师”
“春闱每三年一次,除吏部每年对各司、各地方官吏的审考之外,每两年还要增加一次大考。”
这边有个子弟前程未仆,找不到门路,但凡有个秀才功名,都被弄到衙门里当差。
他们的眼神,仿佛如一柄柄利刃般,要将其千刀万剐。
百官一愣。
所以,今年,不少官吏都觉得,这场大朝议,应该会风平浪静,不至于整出什么幺蛾子。
过了会儿,韩章再次开口,
“王尚书想法不错,只是国朝养士多年,若是轻易裁剪各司吏员,不免人心向背。”
“大考?裁剪吏员?稍有不慎,要出大乱子啊!”
王安石挑了挑眉头,“你真想听?”
却见王安石缓缓走来。
百官再次愣了愣神。
待其话音刚落。
所有人犹如被五雷轰顶一般,都懵圈了。
这让卫渊感到好奇。
“就从.吏部开始。”
“是啊,这么做,是不是有些操之过急了?”
卫渊看向王安石的眼神都充满了钦佩。
卫渊稍感惊讶,“整个汴京城,尤其是文官,也就你敢这么说韩大相公。”
今儿个,他们算是长见识了。
“王尚书,扯远了。”
“如不公开大考,重新审核我大周所有官吏,如何能给天下百姓一个交代?”
王安石神情淡定,似乎眼前一幕,他早有预料。
“按照我朝制度,吏部员外郎、郎中各设一人,然而吏部却设有三名郎中,五名员外郎。”
也就是说,各司官吏的大考,是正儿八经的考试。
韩章没有制止百官的议论。
此时,韩章、张辅、顾偃开等一些熟人,早就在宫城外等候多时。
冗官的问题,与所谓的名门清流子弟也脱不开关系。
“除了大考之外,臣还建议,每次春闱定数录取新科进士。”
原因是,今年一直拖着没有处理的问题,哪怕是没有法子,在今日,也要拿个章程出来,不能再拖下去了。
韩章道:“听王尚书所言,似是想到了解决的办法?”
这一刻,所有人都齐齐看向王安石。
“这不是胡闹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