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第256章 十六字真诀,小迷弟苏轼(3 / 4)

“好一个游击战术,如此,寇可往,吾亦可往!”

“卫帅果真精通兵法,令我等钦佩至极!”

“.”

嘉佑六年,十一月三日,为时两日的大会结束。

第一日,卫渊讲了贺兰山一带布防的重要性。

第二日,卫渊讲了游击战术的精髓,使得诸多边将受益匪浅。

此会议,史称‘第一次议边大会’,确定了在朝廷领导下的对敌国初步战略方针。

会议结束后,卫渊又与种谔、彭孙等人聊了一夜,言谈内容涉及到了全面军制改革。

“如今边军战力较为分散,光是有番号的边军就不下十余部,难以在作战时统一调遣。”

“待本帅回京之后,会向官家上札子,将三十万边军更改为三军,每军十万人,以便调遣。”

“此外,为激励众将士奋勇杀敌,本帅认为,可在军中设立官司会,要对将士奖罚分明.”

“.”

将边军统一编制,划分为三军,只是卫渊的一个初步构思。

如今,西夏那边创立了六大军司戍边,就是在学大周的各军驻扎边疆。

此举,有一个明显的好处,那就是,没有一个将领可以彻底掌握兵权,能够保证边境不出内乱。

可束缚也很明显,那就是,无法主动出击,更多时候,只能处于各自为战,被动防守的尴尬境地。

卫渊有心要改变这一状况,势必会触及到皇家的底线。

因此,他也只是将这个想法暂且告知种谔他们,如果一旦有机会,定会这样去做。

“改制边军,固然是好事,可官家能答应吗?”种谔询问。

卫渊道:“有些事情不去做,永远都不知道结果。”

顿了顿,他又道:“游击战术的秘密是守不住的,我希望,在有了一定机会,可以让咱们的官兵‘上山’,深入敌后,为将来收复西夏疆域做铺垫。”

收复西夏?

听到这四个字,种谔瞬间眼前一亮,“真有那一天?”

卫渊点头道:“会有的,只是需要一段时日的经略,可能是三年五载,也可能是十年八年,总之,会有的。”

这一刻,种谔等人突然很庆幸,庆幸大周有卫渊那么一位将帅,可以对于现在、未来的局势有个清晰地判断,更重要的是,能够代表武将,在朝中有着一定的话语权。

否则,若无卫渊,再多几个像是韩章、文彦博那样的士大夫,没了锐利进取之心,终有一日,会自食恶果。

翌日。

卫渊便打算离开延州,启程时,他对种谔再三叮嘱,

“延边转守为攻的策略乃是国策,绝不容有失,望诸君奋力。”

种谔道:“在卫帅未讲解游击战术之前,末将对于这转守为攻的策略尚且有些打怵,认为定难行之,仅是敌军那来无影去无踪的骑兵,末将就难以解决。”

“但现在,有了卫帅的法子,若末将还不足以成事,那责任全在末将。”

“请卫帅静待佳音!”

——

卫渊离开延州时,经由侍卫通报,说是凤翔府通判苏轼求见。

对于这位名流千古的大词人,卫渊也早就有相见之意,可惜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机会。

而且,苏家乃是望族,从不与勋贵接近。

卫渊对于苏轼的情感,也只能寄托于那些诗词当中。

说苏轼乃是这个世界最为耀眼的明星之一,丝毫不过分。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最新小说: 彼得·潘与辛德瑞拉 华娱之闪耀巨星 万倍返还,我收徒百无禁忌 总裁溺宠闪婚妻 从零开始的触手怪 夏叶的中古店 借种 陈平苏雨琪 我收服了宝可梦 不妙!总裁发现我造谣他不孕不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