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祐元年九月戊子(初四)。</p>
中书舍人钱勰为给事中,右谏议大夫鲜于侁与太常少卿梁焘两易,互换官职。</p>
右司谏、集英殿说书苏辙,寄禄官自朝散郎,升为朝请郎,加直集贤院、赐银鱼袋,拜为左谏议大夫。</p>
左正言朱光庭为左司谏,右正言上官均为右司谏。</p>
朝奉郎、知登州苏轼,馆阁贴职,自直集贤院改直龙图阁。</p>
从此以后,大家就可以尊称一声苏龙图了或者苏直阁了。</p>
两浙路转运使、朝奉大夫、直龙图阁陈睦,为龙图阁待制。</p>
这意味着陈睦正式跨过了待制的门槛。</p>
放下都堂今日上奏的拟升迁官员劄子。</p>
赵煦便看向了,在他面前殿上坐着的左相韩绛以及枢密院的两位执政,李清臣与安焘。</p>
除了这三位宰执外,兵部尚书吕大防和户部侍郎章衡,也列席殿中,坐在宰执们身后。</p>
他们是代表都堂,来和赵煦通报沿边军情,并进行商议的。</p>
这也是两宫特别是向太后的意思。</p>
两宫都不太懂军事地理,哪怕太皇太后,自诩将门之后,对这些也是一窍不通。</p>
身居深宫的妇人,连汴京城到底多大,也未必清楚。</p>
想叫她们知道千里之外的陕西甚至熙河路的地理?</p>
要她们指挥一场涉及千里的大型战争?</p>
这实在是有些为难她们了。</p>
以她们的能力,也实在是力有未逮。</p>
正好,赵煦通过一年多的表现,尤其是对南征交趾的部署,赢得了朝野内外的拥戴和支持。</p>
一个不微操,给钱痛快,赏赐及时,还知道尊重前线将帅决断的官家?</p>
天可见怜!</p>
无论是三衙的大将们,还是东西二府的宰执都是泪流满面。</p>
自太宗发明赐将图,干涉前线指挥以来。</p>
历代赵官家,个个都爱微操,最喜欢的就是宅在宫中,隔着千里,幻想陕西的地理,然后隔空指手画脚。</p>
常常一顿操作猛如虎,前线直接就被带崩了。</p>
最后,前线将帅士卒为了赵官家们的微操买单之余,朝中大臣还得帮着擦屁股。</p>
就这,大臣们还得捏着鼻子,歌颂官家圣明,偶有小挫,只是意外。</p>
没办法!</p>
谁叫他们这些士大夫们是这个国家另一半的主人呢?</p>
这就好比一個家里,丈夫人菜瘾大,有点小钱就爱去勾栏里赌博,一赌就输光光。</p>
妻子能怎么办?</p>
只能叹息一声,默默掉几滴眼泪,甚至还得陪着笑脸,哄着丈夫——不是郎君技术不行,纯粹是运气不好!</p>
不然,难道还能和离不成?</p>
就算和离了,还能找到比这个丈夫更好的吗?</p>
千年来,历朝历代,文人士大夫地位,可从没有像大宋这么高过!</p>
赵煦就不一样了。</p>
自己心里有逼数,不微操,不瞎指挥。</p>
前线军赏及时,后方诸事也安排的妥妥帖帖。</p>
无论将帅,还是宰执,都很安心。</p>
这下子,再打不赢就真和赵官家没有关系了。</p>
所以,大家也都很用心。</p>
特别是韩绛、吕公著,这两位宰相,一个经历过罗芜城战略的失败,一个主持过五路伐夏的后勤保障工作。</p>
对此是深有感触的。</p>
事实也证明,只要赵官家安坐汴京城,对前线的事情少指挥,别动不动就隔着几千里,发表自己的‘真知灼见’,乃至于赐给阵图,要求将帅依阵图用兵。</p>
前线的将帅,自然知道如何用兵。</p>
于是,虽然沿边各路,现在差不多打成了一锅粥。</p>
但到目前为止,广袤的千里战场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