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九月后,汴京城越来越冷。</p>
煤炭需求大增,每天从汴河、蔡河、五丈河入京的运煤船也越来越多。</p>
为了鼓励煤炭产业的开发、生产和销售,赵煦于是在九月乙未(初四),正式通过都堂下诏,自今起,石炭免除过税,只在销售地征收住税(也就是销售税),且住税税率减半!</p>
这意味着煤炭成为了大宋王朝第一种可以不受地域限制而自由流通的商品。</p>
旨意下达,汴京满城欢呼。</p>
因为,煤炭就是汴京的能源。</p>
无论是取暖还是做饭,汴京人都已离不开煤炭。</p>
取消过税,意味着供应增加,减少住税,则意味着煤炭价格下降。</p>
果不其然,汴京炭价应声下降。</p>
几天时间就从每称(北宋煤炭以称算,一称15斤)六十文的官价,跌到了每称五十五文。</p>
看似不多,但对普罗大众来说,却是天降甘霖了!</p>
没办法!</p>
哪怕是在汴京城,绝大多数人,都还是挣扎在温饱线上。</p>
生活刚需的每一点负担减轻,都意味着,全家人的生活可以改善一点。</p>
而在这些日子里,大宋王朝的人事任免,依然在继续着。</p>
九月辛酉(初六),朝奉大夫、宝文阁直学士、知瀛洲谢景温,升任刑部侍郎。</p>
这一位是王安石的发小、亲戚(谢景温的妹妹嫁给了王安石的弟弟王安礼),同时也是熙宁变法时,最初的变法小团队里的重要成员。</p>
后来……后来因为一些事情和王安石闹翻了。</p>
所以被那个拗相公一脚提出了汴京,从此在地方为官。</p>
而因为他曾深度参与熙宁变法,所以旧党也看他不爽。</p>
作为被新旧两党同时针对的人,谢景温这些年的日子其实一直不好过。</p>
这次他能回朝,还是因为章惇和韩缜给他说了好话。</p>
他和韩缜是好朋友,当年还组团出道过(庆历六年,谢景温、谢景初兄弟以及王安石、韩缜,同在浙江为官,号为四贤)。</p>
至于章惇?</p>
当年章惇开荆湖,谢景温为荆湖南路转运使,兼潭州知州,期间他全力配合支持章惇的行动。</p>
所以,章惇的军功章上是有谢景温的一半的。</p>
九月壬戌(初七)右司郎中赵君锡,升任太常少卿。</p>
癸亥(初八),奉议郎、刑部员外郎杜纯为大理寺少卿。</p>
应太师、平章军国重事文彦博奏举,工部郎中王钦臣为太仆少卿——这位是王洙之子,而王洙是当年跟着范仲淹一起搞庆历新政的重臣之一,不过在嘉佑二年就已经去世。</p>
丙寅(十一),起居郎、神宗实录检讨官兼秘书少监林希,兼差河北巡河大使,奉旨相度河北河道,以备今冬清淤。</p>
林希这是出去避祸了。</p>
原因有些复杂,简单的说,就是他和张璪两个人玩密室政治玩脱了。</p>
他们在给朝廷举荐可堪馆阁试的官员里,加了几个关系户。</p>
其中就包括林希的妻弟陆长愈。</p>
本来,这也没什么,毕竟大宋朝的宰执们私相授受也不是第一天了。</p>
可关键这个陆长愈有问题。</p>
明面上的原因,是因为他的‘文章不够好’。</p>
至少很多人都觉得,此人是没有考馆阁的资格的。</p>
国朝之制,馆阁乃是华选。</p>
必选文章之士,必用诗赋之才!</p>
陆长愈写过什么名篇吗?有过什么传世的诗赋吗?</p>
没有!</p>
没有他凭什么考馆阁?!</p>
再说,俺们还听说这個人品行有问题,贪污受贿的罪名都有好几条。</p>
这样人品道德有问题,文章也不好的人,凭什么能考馆阁?</p>
俺们不服!</p>
这是黑箱操作!</p>
而私底下的原因,也是真正的原因,其实还是新旧党争。</p>
陆长愈虽然地位不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