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方平的宅邸,在汴京新城的春明坊。</p>
张方平在汴京,本是没有宅子的(其过去有,但在仁宗时代,罢去参知政事的职务后,所赐之宅就被收回)。</p>
去年进京后,他一家一直租住着店宅务的一个院子。</p>
直到今年坤成节以张方平治元祐字典有功,赐第于春明坊。</p>
房子不大,盈槛三十余而已。</p>
但对张家来说,这已经完全够住了。</p>
所以被赐第后就立刻搬了进来,如今也已住了月余。</p>
此时的张府后宅之中,管乐丝竹声,次第而起。</p>
婀娜的歌女,翩翩起舞,从教坊司雇来的歌姬,亲启樱唇,悠悠浅唱着一曲《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p>
在坐的宾客,无不闭目沉醉,仿佛置身于那春日黄州沙湖畔的竹林之中。</p>
雨滴落在竹叶上,发出嗒嗒嗒的声音。</p>
他们则一边吟啸着,一边合着雨滴与竹叶的节拍,手持着竹杖,身穿蓑衣,穿行期中,洒脱而行。</p>
终于,走出竹林雨也停了。</p>
前方山头,雨后初晴的斜阳落在身上。</p>
意境拉满,叫人如何不沉浸其中呢?</p>
一曲唱罢,张方平拍了拍手。</p>
歌女、舞姬盈盈一福,次第退下。</p>
在坐宾客,则全部看向了那个坐在张方平身边的大胡子。</p>
“子瞻的词,每次听,老夫都有不一样的感觉。”张方平拉着苏轼的手,亲密的说道:“可惜老夫老矣,不然还真想去黄州的沙湖畔,见一见那竹林,看一看那雨后的斜阳。”</p>
苏轼正要答话,却被张方平制止。</p>
他拉起苏轼,站起身来,与在坐的宾客们,道:“老夫老朽,诸子也不成材……”</p>
听到父亲的评价,在门口、厢房内的张方平诸子,纷纷跪下来,口称不孝。</p>
张方平没有理会他们只继续道:“所幸,昔年故人之子,今已成材矣!”</p>
“子瞻啊!”张方平拉起苏轼,走向那些宾客:“来,老夫与子瞻引荐!”</p>
张方平将苏轼,拉到坐在左侧的一个穿着白色素服的男子面前。</p>
“这位就是当朝的尚书左丞,如今与老夫同在元祐字典书局之中用事的邓公……”</p>
邓润甫连忙起身。</p>
苏轼则长身而拜:“下官苏轼见过执政!”</p>
“子瞻……久仰大名!”邓润甫温言上前,微微拱手:“今日总算得见,不枉此生矣!”</p>
苏轼连称不敢,并道:“不瞒执政下官在武昌时,就已与执政神往了!”</p>
“哦?”邓润甫微笑着。</p>
苏轼道:“下官在武昌,曾有幸见过执政当年为政武昌时,所留下的墨宝……尤其是寒溪中执政所留石刻……”</p>
邓润甫听着,目光悠然,感慨道:“吾当年随笔所留,如今居然依旧在……”</p>
他嘉佑时,在武昌为官,常与友人出游,到处题字、题诗。</p>
而武昌城外的寒溪,是他最喜欢去的地方。</p>
苏轼道:“山中老人,至今还在传颂执政当年为政的诸多善政呢!”</p>
邓润甫于是道:“武昌父老抬爱,愧煞某也!”</p>
在武昌的时光,是他人生中最快意的。</p>
张方平在旁微笑着。</p>
这就是他之所以要让歌女唱那首《定风波》的缘故。</p>
于是趁机道:“圣求(邓润甫别字),子瞻是老夫的晚辈,以后在仕途上,还请圣求看在老夫颜面上,多多提点、照顾。”</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