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沈括的模样,赵煦摇了摇头。</p>
堂堂的大宋重臣,未来的大宋工业的奠基人。</p>
却是一个标准的妻奴。</p>
假若不是亲眼所见,谁敢信?</p>
“起来吧,沈卿!”赵煦让冯景扶起沈括:“去看看蜂窝煤的作坊。”</p>
“诺!”</p>
“那作坊在何处?”赵煦问道。</p>
“回禀陛下,在新城天马坊石炭场。”沈括答道。</p>
赵煦点点头,这很合理。</p>
天马坊,是大宋最早建立,同时规模最大的石炭场。</p>
太宗以来天马坊石炭场,常常堆磊石炭十余界,每界超过四十万称(一称十五斤)。</p>
……</p>
一个时辰后,赵煦就在沈括等近臣以及御龙诸直的簇拥下,出现在了天马坊的石炭场旁。</p>
整个天马坊内外,都有煤炭的痕迹。</p>
远远的,就能看到大量煤炭堆磊在汴河堤岸上,延绵长达数里的壮观景象。</p>
而在这些堆磊煤炭的堤岸下,有着一个个木棚。</p>
赵煦的到来,引发了此地的轰动。</p>
数百名工人,在官吏们的带领下,跪伏于一个个木棚前。</p>
“陛下万福金安!”</p>
“官家圣躬万福。”</p>
人们齐齐的磕着头,恭贺着大宋天子。</p>
“父老们不必多礼……”赵煦微笑着,让御龙直们散开,直接让自己的样子,出现在这些工人面前。</p>
“都起来,都起来!”</p>
“朕今天出宫,来看看诸位父老。”</p>
“朕在宫中,时常挂念着父老们的生活……就希望着,朕的父老乡亲,都能吃饱、穿暖!”</p>
赵官家们,本就是一些善于在平民面前打造亲民形象的君王。</p>
太宗皇帝、真庙,都亲自处理过开封府庶政,甚至处断过各种民间官司——传说当年开封府的农民家里丢了一只猪,都能找皇帝要,而且,赵官家还真派人帮其去找!</p>
仁庙就不用说了——在表演亲民、爱民方面的故事典故,有十几个都流传到了现代。</p>
以至于仁庙在位时,天下人对他的评价,永远都是好的。</p>
就算做错了,大家也都能原谅,因为——仁庙万般不会,就是会做官家。</p>
英庙即使中风了,也没有忘记,在汴京建福田院,施给贫民粥饭、医药。</p>
赵煦的父皇在时,每次出幸,都会特意放慢速度,以便汴京父老能知道他们的君王出宫了。</p>
同时,他还建立了汴京熟药所,让汴京人可以得到廉价、实惠的医药。</p>
赵煦也不例外,也是个表演亲民的好手!</p>
如今,他从现代留学归来,更是在这方面已臻于化境!</p>
不止会表演,他还懂舆论和形象塑造。</p>
于是,他恬不知耻的指使童贯与石得一,让报童和探事司的逻卒们,在坊间悄悄散播了无数篇他爱民如子、关爱民生的小作文。</p>
什么官家听到淮南受灾,连饭都吃不下去,流泪自责,直到淮南旱灾消弭,才终于笑起来,并吃了一大碗饭之类的故事,如今是传的汴京内外,人尽皆知。</p>
总之,就是学习现代那些还留存的王室在营造自身形象方面的做法,再融入儒家的特色,同时对准大宋百姓喜闻乐见的明君形象,针对性的打造出一个爱民、亲民形象。</p>
这样的话,即使将来子孙不孝,大宋灭亡了。</p>
赵煦感觉,最起码他自己的坟墓,应该能和汉文帝一样,得到保存。</p>
不至于和他上上辈子一样,暴尸荒野!</p>
如今看来,效果是不错的。</p>
因为,赵煦说完,他面前的工人们,就都已经感动的哭了起来。</p>
赵煦趁机开始强化自己的人设,当即令冯景,各赐在场工人,钱一贯,布帛一匹,猪肉五斤,酒一壶。</p>
(本章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