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第六百六十四章 锡庆院(2 / 4)

“昔太史公观孔子庙堂车服礼器,见诸生时习之景,于是感慨: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p>

“朕今见泰山先生、安定先生当年讲学之地,如太史公之观孔子庙堂,朕虽未见二先生,但二先生之为人、品德,已在朕心中,在天下人心中,在万世子孙心中!”</p>

“国或有亡,而才学、道德,薪火相传,亿兆不灭!”</p>

“卿等受朕之命,为天下之请,居太学之教,当切记切记,不可忘泰山、安定两先生当年治学之要。”</p>

“当有教无类,包容并蓄,海纳百川!”</p>

“如此,方不失泰山、安定两先生当年辛苦,如此方不负泰山、安定两先生之期望!”</p>

赵煦说着,视线就从这些太学官员身上扫过。</p>

现在的太学,已非庆历四年初创的太学,更非嘉佑三年胡瑗告老时的太学。</p>

如今的太学,规模数十倍于当年。</p>

但,学风、教风,却早非当年所可比!</p>

这些太学官员的心,早已不在教学方面。</p>

而是在党争上!</p>

太学官员,自陆佃以下,纷纷拜道:“臣等谨奉陛下德音。”</p>

赵煦笑了笑,他知道的,这些家伙是在敷衍他。</p>

只要他回宫,太学还会是那個太学。</p>

新党、旧党的儒生,依旧会在这里,将狗脑子打出来。</p>

不过,赵煦的目的,也不是这个。</p>

因为在他的眼中,无论是新学还是旧学。</p>

很快,就会随着时代的发展,变成新的旧党。</p>

那些跟不上时代脚步的人,就会和庆历兴学运动之前的那些儒生一样,被时代所抛弃。</p>

“当年范文正公与欧阳文忠公,倡导古文,振兴学校,乃为天下选才,为国家养士!”赵煦走到那株足足有着数百年历史的古树下,然后回头,看向他面前的这些太学官吏,缓缓说道:“所以,范文正公先后举泰山先生与安定先生入京,主持太学,革除旧弊,使天下文风焕然一新!”</p>

“于是,在太学之外,建武学,为国家选将,立律学,为国家养刑名之才,又建算学,以广术算之道!”</p>

“但今之太学,奈何只读经义?”</p>

“太学生不读兵书,何以出将入相?”</p>

“不读律书,如何审案断案?”</p>

“不学术算之道,何以知钱谷?”</p>

“此朕之所不取,也非当年范文正公、欧阳文忠公之意,更非泰山、安定二先生之愿!”</p>

赵煦图穷匕见,直接将范仲淹、欧阳修还有孙复、胡瑗的大旗竖起来。</p>

陆佃等人,慌忙下拜,顿首道:“陛下德音教诲,臣等谨遵。”</p>

赵煦所言的每一句话,都是站在政治正确高地上所说。</p>

便是这太学中最稳固的老学究也挑不出错。</p>

因为当年,范仲淹、欧阳修发动的古文复兴运动和庆历兴学运动的最终追求,就是要培养出一批新的士大夫。</p>

让这些人来,改变大宋,中兴大宋。</p>

这就是古文复兴运动和庆历兴学运动的目的。</p>

而孙复、胡瑗先后入主太学,并将太学建设成大宋最高学府,则宣告着古文复兴运动的阶段性胜利。</p>

要知道,在入京前,孙复和胡瑗都是什么人?</p>

他们是南京应天书院的老师。</p>

而南京应天书院,当时虽已是应天府府学。</p>

但其跟脚,却是大中祥符年间,睢阳先生戚文同在富商曹诚资助下所创办的私学。</p>

至景佑年间,应天书院才在晏殊的支持和推动下正式入编,成为应天府府学。</p>

换而言之,孙复与胡瑗,先后入主太学,并将太学变成大宋最高学府的事情,就相当于在现代有个民办三本大学的校长,带着一帮支持者,来到帝都将一所初创的公立大学经营成超过清华北大的第一大学。</p>

然后这个校长还直接把办公室搬进教育部大楼,堂而皇之的开始制定全国高考的卷子。</p>

对大宋来说,这颠覆性的历史转折。</p>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最新小说: 二婚 抗战:我谋士入局,觉醒小地图! 贬妻为妾?贤德大妇她掀桌了 边军悍卒 双穿大唐:小兕子不想肥家 穿成国公府庶子考科举 袋子通古今:我助倾国女帝搞基建 综清穿:绿茶攻略中 陛下就是躺赢狗 大明:我朱允熥,随机复活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