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孙复、胡瑗之后,汉唐旧儒的经义注疏,彻底被扫进历史垃圾堆。</p>
连科举考试,都不再考那些东西了。</p>
这就是赵煦要来太学,而且特意来锡庆院的原因。</p>
他是来寻根的。</p>
寻找庆历新政的根,寻找熙宁变法的根。</p>
同时,赵煦也是来发声的。</p>
将他的声音,说给那些聪明人,那些能嗅到时代风云机遇的人。</p>
……</p>
半个时辰后,赵煦走出锡庆院。</p>
“乐正!”赵煦在走出锡庆院的门口时,忽然看向那个跟在陆佃身后的黄隐。</p>
黄隐闻言,立刻上前:“陛下有何吩咐?”</p>
“前些日子,西京国子监有司曾上书,言西京国子学,自文太师、司马温公等相继入京后,日渐凋敝,国子学诸生日益懒散,学风涣散!”</p>
“朕心甚忧!”</p>
“卿是司马温公所欣赏,并向朕举荐的清正廉明之士!”</p>
“未知爱卿可愿去西京国子学,待朕执教,以兴盛西京学风,以继司马温公之教?”</p>
黄隐愣住了。</p>
他咽了咽口水,正想着如何婉拒。</p>
赵煦却看着他,叹道:“难道乐正不愿意?”</p>
“司马温公可是一再向朕保举过爱卿的啊!”</p>
无数眼睛,立刻聚焦在黄隐身上。</p>
黄隐没有办法。</p>
他在一开始,就是以司马光最坚定支持者和仰慕者的身份出现在大宋政坛上的。</p>
为了向司马光靠拢,他做了无数事情,也付出了无数代价。</p>
如今,天子以司马温公身后所遗的西京国子学托付与他,他若拒绝……</p>
那么之前他所付出的一切努力就都白费了。</p>
旧党众人,也必然与他割席。</p>
而他本身,已经深深得罪、开罪了新党——在太学,就属他攻击新学、新党最多。</p>
没得办法,黄隐只能拜道:“臣唯陛下之命是从!”</p>
赵煦笑起来:“善!”</p>
“司马温公果然没有看错爱卿!”</p>
“朕便拜卿为同判国子监,兼西京留守国子学学正,全权负责西京国子学!”</p>
“朕在汴京,候卿将西京国子学整治一新!”</p>
黄隐俯首而拜:“臣谨奉德音!”</p>
但在心中,他的心,如坠深渊!</p>
同判国子监?西京留守国子学学正?</p>
看着好像很威风?</p>
但实际上,同判国子监加上X京留守国子学学正这个任命,几乎和贬官没有区别!</p>
为什么?</p>
这就涉及到了太学和国子学之争了。</p>
在庆历四年之前,大宋的最高学府是国子监下的国子学。</p>
彼时的国子学,有师生两三百人,数倍于当世初创的太学。</p>
国子学的学生,不是宰执的子弟,就是勋贵的孩子。</p>
但短短十余年,就被太学打的满头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