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他在现代玩的一个叫狼人杀的桌游游戏一般。</p>
什么人反水最可怕?</p>
当然是场上公认的明好人反水的时候!</p>
赵煦抬起头,看向太皇太后,轻轻摇头:“禀告太母,孙臣这次来,除了看望太母外……就是有个事情,想告知太母……”</p>
“嗯?”</p>
赵煦从身上,摸出来一张皱巴巴的小报,递给太皇太后:“太母请看,这是日前小报上刊载的有关叶康直为李宪捧袍服的故事!”</p>
“怎么了?!”太皇太后自然是早看过了。</p>
因为她是汴京新报的忠实读者,期期必看。</p>
没办法,小报上刊载的很多东西,对于深居深宫的妇人来说,太有吸引力了。</p>
无论是其上报道的汴京游玩妙处,还是其上绘声绘色的描绘的汴京吃食的美味,都让她欲罢不能。</p>
而汴京新报上连载的《三国演义》,更是让她一直在追读。</p>
然而,最近几天,汴京新报上持续密集报道的叶康直如何如何谄事李宪,又如何如何奴事李宪,同时高度赞美士大夫正人君子,如何如何不畏权贵,坚决与大宋不良风气做斗争的故事,让她对汴京新报的爱,减少了几分。</p>
对那个叫胡飞盘的家伙,也是忍不住有了几分恶感。</p>
“太母……”赵煦做出一副犹豫的神色,好似经过了一番思想斗争后,道:“孙臣听石得一说,这上面的这个故事,似乎并非叶康直与李宪……”</p>
“而是从金部员外郎穆衍以及礼部员外郎孙路这两位大臣在坊间流传的故事裁减过来的……”</p>
“是小报裁减、拼凑出来的故事!”</p>
太皇太后听着,顿时眼睛了亮起来了:“果然?”</p>
“嗯!”赵煦拍拍手,跟着他来庆寿宫的冯景当即将一本在坊间流传的手抄小册子呈递上来。</p>
“孙臣不放心,就命石得一去查证……”</p>
“然后查知了,有关穆衍与孙路当年在熙河路‘谄事’、‘奴事’李宪的故事,最初就出自于这一本书!”</p>
太皇太后接过来,然后就看到了书的封皮赫然写着《邵氏见闻录》。</p>
“此乃?”</p>
“孙臣听说,这是名士邵雍之子邵伯温所写的私人笔记,其上录有国朝大臣及名士私下言行事……”赵煦答道。</p>
“太母请教过翻至第八十五页……”</p>
太皇太后闻言,翻到第八十五页。</p>
这一页的标题是:彭孙谄李宪。</p>
然后上面绘声绘色的描写着一个个国朝大臣,昔日如何如何,献媚内臣的。</p>
有大臣俞充,为了献媚王中正,于是竟令其妻子执板而歌,甚至给王中正敬酒,用词暧昧,气氛拉满。</p>
写的仿佛身临其境,若再增添些文字,怕不是一篇刘备文就要出炉了。</p>
也有写彭孙当年,如何谄事李宪。</p>
不仅仅给李宪拖鞋,还捧着李宪的脚,拍马说什么‘太尉足何其香也!’。</p>
就连李宪都被其恶心了。</p>
于是道:奴谄我不太甚乎?</p>
你也太不要脸了吧!</p>
而这些小段子里,藏着不过几句话的孙路、穆衍给李宪捧袍带的记载。</p>
太皇太后根本不关心其他东西。</p>
她的眼睛,只死死盯着那几句话,良久,叹道:“如此说来,所谓‘叶康直谄事李宪’,乃是虚妄!”</p>
“真正谄事、奴事李宪的,乃是那孙路、穆衍了?”</p>
赵煦摇摇头,道:“太母,孙臣查过了……”</p>
“那穆、孙两大臣,皆乃国朝有数的正人君子,平素光明磊落,与之相近者皆言:此明镜也!”</p>
“所以?”太皇太后看向赵煦。</p>
赵煦点点头,道:“诚如太母所想!”</p>
“这一次,曾舍人恐怕是在捕风捉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