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第七百二十一章 魔术(2 / 3)

这又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情。</p>

在大宋,罢免宰执是稀松平常的。</p>

像赵煦这样,一直努力确保都堂格局稳定,减少动荡的皇帝,在大宋历史上还没有出现过。</p>

……</p>

吕公著矗立于内东门下。</p>

他的心情是忐忑、紧张的。</p>

因为,今天是大考。</p>

他知道的!</p>

从昨日在太府寺内了解到了那些秘密,看到了在京诸司的账册后,他就明白了这一点。</p>

这是一次测试。</p>

有关忠诚,有关顺服的测试。</p>

他微微吁出一口气,想起了昨天在太府寺内,在刘惟简见证下,所核算的诸司收支账目明细。</p>

通过核验诸司账目明细,吕公著能够很清楚的看到一个事实。</p>

那就是——所有依祖宗旧法,依旧在运营的在京场坊。</p>

基本全部是亏本的。</p>

亏的最厉害的,莫过于汴京常平仓。</p>

不止是户部得拨钱补贴,封桩库每年也需要拿出上百万贯来补贴常平仓的籴本。</p>

只有这样,才能稳定粮价,才能让汴京人吃上一百钱一斗的稻米。</p>

而与之相对的,在元丰八年的时候,三炭场全年亏损达到了三十八万贯之巨。</p>

这是因为三炭场,同样肩负着平抑汴京燃料价格,补贴石炭的使命。</p>

汴京六十文一称的炭价,从熙宁至今就没有变过!</p>

而三炭场的炭价,一称不过五十,和在石炭产地的价格几乎一样!</p>

换而言之,这些石炭朝廷不仅仅是自费收购,还自费运汴京,然后按照产地价格批发给京中脚贩。</p>

不亏才怪!</p>

但,这一情况在去年下半年开始逆转。</p>

尤其是九月份后,三炭场开始扭亏为盈。</p>

入冬后,更是大赚特赚!</p>

一个冬天下来,居然成功的逆转了亏损,还略微盈余了一万多贯!</p>

偏生,汴京的百姓,还没有任何怨言。</p>

至少,吕公著没有听过。</p>

这是怎么做到的?</p>

刘惟简说,乃是‘主上经营有道,圣哲布德,于是,百姓得利,朝廷获益。’。</p>

继续追问才问出来,却是三炭场从九月开始,不再直接卖炭与脚商。</p>

而是开始售其‘蜂窝煤’。</p>

三炭场靠着蜂窝煤,一个冬天就赚了三十万贯,直接将上半年的亏损填平,还实现了盈利。</p>

老实说,吕公著在知道这个事情后是震惊的。</p>

因为他之前从未听说过什么蜂窝煤。</p>

这也正常——大宋富贵人家取暖,用的都是木炭。</p>

而待制以上的重臣之家,直接用的就是朝廷发的上等木炭!</p>

像是宰执级别,每个月可以领到一千两百束的柴薪和两百称(一千两百宋斤)的木炭【嘉佑禄令规定】。</p>

在这样的情况下,自然,这些高高在上的大人物,根本不会关心民间的燃料情况。</p>

同样的事情,发生在绫锦院。</p>

而且,绫锦院的变化,超出了吕公著的预料之外。</p>

自从绫锦院被扑买后,朝廷直接甩掉了一个财政上的包袱,光是这一点,每年节省的支出就达到了二十几万贯!</p>

不止如此,通过退赃、退赔,绫锦院挽回了十几万贯的损失。</p>

但,这些和正旦后,绫锦院的布铺的销售火爆情况相比,就太逊色了。</p>

在不过一个月内,绫锦院就卖出去了两万多匹棉布,十几万匹的其他布料。</p>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最新小说: 二婚 抗战:我谋士入局,觉醒小地图! 贬妻为妾?贤德大妇她掀桌了 边军悍卒 双穿大唐:小兕子不想肥家 穿成国公府庶子考科举 袋子通古今:我助倾国女帝搞基建 综清穿:绿茶攻略中 陛下就是躺赢狗 大明:我朱允熥,随机复活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