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官,乃是新除熙州通判包绶!”</p>
“叫汝家的巡检使来见本官!”</p>
“吾有话要问!”</p>
那马上的官兵,听到包绶的自我介绍,身体忍不住的颤抖起来。</p>
“您就是新来的那位包通判?”</p>
“嗯!”包绶颔首。</p>
“包孝肃公之子?”那人颤抖着声带。</p>
包绶楞了一下,他怎么都想不到,自己父亲的大名,竟连熙州的官兵也有听说?</p>
然后,包绶就看到那人翻身下马,对着他扑通一声就叩拜起来:“汴京郭通之子郭贵,见过恩公!”</p>
包绶连忙上前,将之扶起来。</p>
他整个人都是懵逼。</p>
虽然,在汴京城,他是经常遇到那些曾受过他父亲恩惠的百姓或者后人。</p>
这些人常常一见面,就是给他行礼顿首感激。</p>
但他没想到,在这熙州,也能遇到当年先父曾帮助过的人的后代!</p>
郭贵却是无比激动的。</p>
他的父祖,就是当年被汴河发大水冲毁了屋舍的灾民。</p>
全赖当时担任权知开封府的包孝肃公爱民如子,及时的带着开封府的铺兵和都水监的官兵救灾,才让他家老小捡回了一条命。</p>
可以这么说,若无包孝肃公,他可能连出生的机会都没有!</p>
郭贵行了礼,立刻回去通禀王大斧。</p>
王大斧听说,竟是新上任的包通判到了,也非常激动,立刻麻溜带着手下,赶上前来拜见。</p>
无他。</p>
王大斧从小就是听着包孝肃公的故事长大的。</p>
如今,竟有机会,拜见包孝肃公之子。</p>
自是不能错过!</p>
同时,他也赶紧派人去通知熙州上下——朝廷新委任的包通判到了!</p>
然后,整个熙州都轰动了。</p>
数以千计的包家人,在听说了,自家的亲戚,包孝肃公之子已经亲临熙州后,纷纷扶老携幼,拖家带口的涌来。</p>
等到包绶到了熙州城下的时候,熙州城外,已经汇聚了上万的包家族人。</p>
都是天子认证、朝廷认可,同时还得到了包绶自己承认的庐州包氏熙州支脉的亲戚。</p>
而且,大部分都是他的晚辈。</p>
好多人见了他,纳头就拜,口呼叔父大人在上/叔祖大人在上。</p>
包家的族长包顺,更是亲自出迎,见了包绶,就泪流满面的大呼:“贤弟啊贤弟!”</p>
“为兄总算是等到你了!”</p>
……</p>
游师雄,站在熙州城头,看着城头下的盛景,以及那漫山遍野的‘叔父大人’、‘叔祖大人’之声,他轻声感慨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p>
“太史公诚不欺我!”</p>
在他身后,两位受邀前来熙河讲学的横渠同门,则看着他们眼前的景象,陷入了前所未有的震撼之中。</p>
一个大宋大臣,从未来过熙河,也从未和包顺一族的人见过面,更不要说对他们有过什么恩惠了。</p>
然而……</p>
这些数千里外的羌人,却依然仰慕并崇拜着那个已经去世二三十年的大宋名臣。</p>
为此他们上书朝廷,请求赐朝廷赐他们为包姓。</p>
如今更是拖家带口的,蜂拥着来欢迎一个他们从未见过,毫无血缘关系的大宋官员。</p>
仅仅是因为,此人是他们崇拜的包孝肃之子!</p>
这种从道德上迸发出来的力量,是所有儒生都无法抵抗的。</p>
是书中的理论,映照到了现实。</p>
这怎能不让他们激动?亢奋?并发誓为之奋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