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壹帆看书【yifankanshu.cc】 > 历史军事 > 我在现代留过学 > 第七百三十九章 赵煦与文彦博的默契

第七百三十九章 赵煦与文彦博的默契(3 / 11)

正想着,殿外传来了郭忠孝的声音:“陛下……”</p>

“何事?”赵煦问道。</p>

“太师递了劄子,送到了通见司!”郭忠孝答道。</p>

“快呈上来!”赵煦当即大喜说道。</p>

现在,他和文彦博已经有了非常契合的默契。</p>

基本上,很多事情,常常赵煦稍稍暗示一下,文彦博立刻就能上书,顺着赵煦的意思,提出他的建议。</p>

然后,赵煦再从善如流,将压力给到都堂。</p>

逼着都堂去做事。</p>

就像去年开始,汴京城海盐泛滥。</p>

户部都快骂娘了,但文彦博一封劄子入宫,就让户部闭嘴了。</p>

文彦博倒是没有议论榷盐的禁废。</p>

他只提了几个小小的建议。</p>

他说——老臣听说,密州的日照盐场、登州的蓬莱咸泉盐场、明州的鄞县盐场等,近来产盐日多,老臣以为,朝廷应该重视起来,应该在这些盐场附近设立监司,建立市、镇,以供商贾往来,并供朝廷管理、收税。</p>

赵煦点了个赞后,就转发给了都堂。</p>

都堂宰执们,只能硬着头皮,在这些盐场设市。</p>

市,自古就是一个商业概念。</p>

在乡村叫草市,在城市叫市井。</p>

入宋之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镇等行政单位大量出现。</p>

并且,居住在市、镇以及城市的百姓,也有了新的身份——城郭户。</p>

城郭户和乡村户,开始分离。</p>

两者,开始出现了显著的分野。</p>

比如说,城郭户不交两税,不纳租赋。</p>

他们交商税、牙契税(房产税)——是的,城市居民在大宋每年都需要交房产税。</p>

所以,在大宋,民间的田地,有千年田八百主的说法。</p>

城市里的宅邸,也是无定主。</p>

一旦子孙不孝,再富贵的人家,也会家道中落。</p>

譬如说,赵煦刚刚即位的时候,有司不是说找到了昭宪杜太后的后人吗?</p>

堂堂太祖、太宗的生母的嫡系后人。</p>

早在数十年前,就已经离开了汴京,去了边塞谋生。</p>

要不是赵煦新君即位,有司想起来,需要找开国太后家族来当吉祥物。</p>

杜家人再过一代,就要和庶民无二了。</p>

扯远了。</p>

回到盐的问题上,在赵煦借着文彦博的嘴,逼着都堂将密州、登州、海州、明州等地新开的或者那些过去就已经存在,但如今已经扩大了生产规模,且采用了晒盐法的产盐地,设为‘市’后。</p>

就等于在官方层面,承认了这些盐场的合法性。</p>

允许这些盐场的盐,合法的流入市场。</p>

同时也承认了,当地的盐工、盐商是城郭户,盐田则属于房屋、店宅、作坊一类的商业地产。</p>

从而将他们从乡村户里剥离出来。</p>

却,没有划定销售区域,也没有规定官府榷盐政策。</p>

按照大宋社会的理解,只要朝廷不禁榷,那就可以敞开了卖!、</p>

于是,原本还要偷偷摸摸的漕司官兵和东南、京东的私盐贩子们,现在光明正大的夹带海盐和鱼干,运到各地,公开销售。</p>

而户部,在看到这些情况后,直接躺平。</p>

也不争什么榷盐不榷盐。</p>

当然,这也是因为赵煦放出了一个让户部垂涎欲滴的东西——榷糖!</p>

比起盐,糖无疑利润更高,也更好管控。</p>

只要抓住上游,就可以躺着收钱,还不用担心被人戳脊梁骨,引发社会矛盾——盐,没有人能不吃。</p>

但糖,可以不吃。</p>

看似这是缺点?</p>

但实则是优点。</p>

因为,大宋商品经济发达,城市有消费能力的人群很多。</p>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最新小说: 二婚 抗战:我谋士入局,觉醒小地图! 贬妻为妾?贤德大妇她掀桌了 边军悍卒 双穿大唐:小兕子不想肥家 穿成国公府庶子考科举 袋子通古今:我助倾国女帝搞基建 综清穿:绿茶攻略中 陛下就是躺赢狗 大明:我朱允熥,随机复活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