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第七百四十四章 套娃(2 / 4)

可学士院确实需要进一两个人,来分担范纯仁的工作。</p>

不然,赵煦怀疑范纯仁要过劳死。</p>

赵煦也是无奈的摇头:“为今之计,也只能是从中书省、门下省选人了。”</p>

“或可效仁祖除宋绶权直学士院的故事,从中书省、门下省中择人权充学士院……以观后效!”</p>

赵煦说的是乾兴元年的事情——当时的三位翰林学士李维、晏殊、李资都在永定陵充陵园使。</p>

翰林学士院无人可用,章献明肃就命宋绶进入学士院当了临时工——权直学士院、知制诰。</p>

宋绶只干了两个月,就因为太年轻,得罪了章献明肃,而被罢出知南京应天府。</p>

但宋绶根本不亏!</p>

进一次学士院,哪怕是临时工。</p>

也等于有了翰林学士的资序,算是四入头。</p>

而四入头,等于宰执候补。</p>

所以,等到明道年间,宋绶就顺利拜为参知政事。</p>

冯景虽然不知道这些朝堂的旧事,但他很会察言观色。</p>

听到这里,他心中就已经明白了赵煦的意思。</p>

于是闭上嘴巴,不再说话。</p>

当天晚上,汴京城就出现了小道消息。</p>

天子有意,效仿仁庙乾兴元年故事,从中书省、门下省,选一二大臣,暂充学士院,以观后效。</p>

顿时,一石激起千层浪!</p>

中书省的中书舍人还有门下省的给事中们,人心浮动。</p>

所有人都开始伸长了脖子,看向皇城大内,就盼着能有机会,到赵煦面前表现一二。</p>

好叫赵煦能在未来选人进学士院的时候,能点他们的名。</p>

于是……</p>

当赵煦找人写敕书的时候,中书舍人们一个比一个激动。</p>

而门下省的给事中们,则纷纷无脑通过。</p>

根本就不在乎,这些除授是否合理、又是否符合传统、条贯?</p>

而赵煦则利用这个机会,通过了一系列在过去,可能会遭到儒家士大夫们集体反对的人事任命。</p>

四月乙酉(初四),京东路曹州济阴县县尉李诫,特旨越次,以选人试衔作监主薄。</p>

将作监主薄是京官!</p>

而且,是实权京官,且是油水异常肥厚的京官——将作监,是秦汉少府演变过来的有司。</p>

在元丰改制前,是个空架子。</p>

但元丰改制后,接过了过去三司修造案的职能。</p>

管的是土木修造路桥舟车之事。</p>

而将作监主薄,是具体事务的实际执行人、规划者。</p>

按照元丰新制,至少也要有承务郎或者以上的资序,才可以被拜授。</p>

而赵煦拜的李诫,别说承务郎以上了。</p>

他的官阶,在选人里,都不算高,就连选人改京官所需要的举荐书,也都没有破白(宋代选人,拿到第一张改官举荐书,叫破白)。</p>

他甚至不是科举正途出身——别说进士了,发解试他都没有过!</p>

他是恩荫官!</p>

而在大宋,一个恩荫官,却连发解试都过不了,这是会被人嘲笑的——大宋之制,在任官员的发解试,和布衣白身不一样。</p>

他们有专门的考试渠道——锁厅试。</p>

锁厅试的录取比例,大的吓死人!</p>

按照规定,州郡锁厅试十人取三,不足十人则取二,不足五人则取一。</p>

从这规定来看就知道,大多数州郡,每次科举,能够参加锁厅试的人,经常性不满十人。</p>

锁厅试不仅仅录取比例很大,而且还很宽松。</p>

自仁庙以后,参加锁厅试的官员,就不需要先接受地方长官考核与保举,失败也不再有任何惩罚。</p>

同时,这次没考上,下次依然可以继续努力。</p>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最新小说: 二婚 抗战:我谋士入局,觉醒小地图! 贬妻为妾?贤德大妇她掀桌了 边军悍卒 双穿大唐:小兕子不想肥家 穿成国公府庶子考科举 袋子通古今:我助倾国女帝搞基建 综清穿:绿茶攻略中 陛下就是躺赢狗 大明:我朱允熥,随机复活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