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陶派去跟踪的人,很快就回来了。</p>
“察院,小人查清楚了……”对方凑到吕陶跟前:“方才那人唤作:陈十二,是本厢的厢典王茂实的小妾之弟……”</p>
吕陶听完,眯起眼睛来:“竟是本厢厢典的人!”</p>
本已平静的心脏再次扑通扑通的跳动起来。</p>
吕陶甚至感觉,自己已经看到了一张通天的阶梯,在他面前出现。</p>
开封府的厢吏?还是本厢的厢典?</p>
吕陶忍不住舔了舔嘴唇。</p>
这可是一个很敏感的群体!</p>
而厢吏、和尚、道士,组合在一起,更是一瓶对外戚来说堪比砒霜的毒药!</p>
可不要看开封府的厢官体系是承袭自晚唐五代的厢官体系,就下意识的认为,这就是一个和唐五代的基层厢官一样的制度。</p>
只承担着治安、防火的职责。</p>
实则不然!</p>
就像毕仲游所说——诸厢小使臣,虽带督察盗贼,其实分管估计家业,取问病人口词,并检验救火等杂务,不类捕盗之官。</p>
这汴京城的厢吏,从太祖之后,就已经从州郡的那种治安官,转变成了地头蛇!</p>
所有厢吏,都是驻在本厢本坊,与街坊邻居朝夕相处!</p>
他们是汴京城的细小血管。</p>
也是赵官家们的耳目与口舌!</p>
而从先帝开始,他们的身上开始背负更多职责。</p>
先是熙宁三年,先帝下诏——诏京城里外雪寒,老疾孤幼无依之人,令开封府分擘于诸福田院住泊,于额外收养。仍令推判诸厢使臣依旧福田院条约看验,每日依额内人给钱!</p>
元丰五年,因感入京商贾及士人,穷困得病,无钱医治,常常病死于京中,先帝再次下诏:令开封府诸厢使臣各辖二人,凡商旅穷独被病者,录名医治,会其全实,为赏罚法,人月支合药钱两千。</p>
当今天子,广福田院之设,令太医局分于诸厢设诊,以治孤寡老幼无依之人,并免诊钱。</p>
就是从先帝的这些善政上发展而来。</p>
同时,诸福田院中孤儿,最终都会被挑选,然后被汴京新报收走,剩下的则送诸作坊为学徒。</p>
也是以承先帝之德政,广祖宗之宏德为名,出封桩库钱,并命开封府、太医局、福田院实施。</p>
实际负责具体工作,进行甄别、上报、核实的,就是这些厢吏。</p>
此外早在先帝即位之初的熙宁元年,先帝就已经下诏,强化了开封府厢吏的权力——以京朝官曾历通判、知县者为诸厢勾当公事,凡斗讼六十以下情轻者许得专决。</p>
这就是将开封府诸厢坊的民事纠纷、斗殴,都交给各厢坊的勾当本厢公事官处断。</p>
先帝起初的设想是很好的。</p>
合天下州郡能臣之力,将京城建设成真正的首善之地。</p>
奈何,在实际执行过程中,这个美好的设想,彻底落空了。</p>
原因很简单。</p>
文臣,都是流官。</p>
任期都很短,尤其是开封府的文官任期,特别的短。</p>
过去,权知开封府几乎是一年换一个。</p>
好多人,甚至连半年都做不满就已经高升或者获罪出知了。</p>
不止是权知开封府如此。</p>
开封府的所有中高级文官,都是这样的。</p>
流水的开封府,铁打的厢官吏。</p>
故此,在实际上,本该属于厢勾当公事的‘斗讼杖六十以下得专决’的权力,自然而然的落到了那些厢吏手中。</p>
便是来了一个想做事的能臣,成功的将权力从这些厢吏手中收回。</p>
但,要不了多久,这位能臣就会迅速高升。</p>
而继任者则会迅速的将前任抢回来的权力,再次拱手送出去。</p>
在这样的情况下,一个外戚与厢吏,而且还是本厢的厢吏有染,就显得很刺眼了。</p>
尤其是,这个外戚在同时,还与和尚、道士,纠缠不清。</p>
仅仅是这一点,只要报上去,那这驸马就要百口莫辩,成为天家眼中的‘可疑外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