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祐二年的四月戊戌日(十七),对张敦礼夫妇来说,是灾难的开始。</p>
先是,被宫中降旨责罚。</p>
虽然责罚很轻微,很轻微,但却开启了噩运的先兆。</p>
然后……</p>
就是御史弹劾张敦礼跋扈、目无君父、欺君等大罪。</p>
紧接着,太皇太后遣使传召,将他们夫妇招到了庆寿宫,严厉斥责。</p>
他们夫妇在庆寿宫跪足了一个多时辰,太皇太后才终于在向太后劝导下,总算暂息雷霆之怒。</p>
眼看着,这事情似乎就要过去了。</p>
一封新的弹章,将他们夫妇推入了万丈深渊!</p>
京畿久旱不雨,乃国有佞臣!</p>
而方今天下公认,天子圣哲,两宫慈圣,众正盈朝!</p>
于是——臣等万死,愚以为,佞在戚里……今,驸马跋扈、不法、欺君等事,朝野皆知,物议哗然!</p>
而——公议皆以为,恐京畿之旱,乃驸马不法,因而使阴阳动摇,五行失序!</p>
最最致命的,在弹章的最后一句——臣睹春秋之灾异,知祸起于细微,患生于所忽!董仲舒曰:灾者,天之谴也,异者,天之威也!谴之而不知,而畏之以威!</p>
今岁以来,灾异频发。</p>
先是地动于少华山,西岳摇动。</p>
三月以来,京畿久旱,麦禾不生!</p>
此岂非灾异乎?</p>
句句诛心,皆是不测之言。</p>
太皇太后看完弹章,脸色铁青。</p>
当时就下令,派人将张敦礼夫妇槛送回府。</p>
还下诏,要召集大宗正、刑部以及大理寺商议。</p>
本以为,这噩梦到这里,也该结束了。</p>
但,到了第二天,四月已亥日(十八),已经消失的常敬,忽然现身开封府,并敲响了那面已经很久没有人敲响的登闻鼓。</p>
鼓声震动街巷!</p>
开封府被惊动,等开封府的官吏,聚拢到那面登闻鼓下的时候。</p>
这厮,敞开衣裳,将随身携带的血书,公示给所有人看。</p>
血书上,一字一句,将张敦礼与法云寺秀在和尚勾结,欺诈信众,聚敛民财,开设质库,私设公堂,雇无赖伤人,使凶徒害民,逼迫良善……</p>
桩桩件件,一一写明。</p>
那常敬更是当众,将血书内容,大声宣读。</p>
若只是这样,也就罢了。</p>
关键……</p>
那常敬在公开念完血书,便忽然拔刀自刎。</p>
这是以死控诉!</p>
在儒家思想主导的社会中,这种控诉本身就代表了正义!</p>
开封府根本不敢遮掩,直接上报宫中。</p>
于是,一切都已无法挽回。</p>
事情,向着不可挽回的余地崩塌。</p>
当天中午,宫中降诏,命驸马都尉张敦礼待罪。</p>
然后,大批的禁军,封锁了寿康公主邸。</p>
刑部、大理寺、宗正寺的官员,先后进入寿康公主邸,奉旨搜查。</p>
御史台的御史们现场办公,对所有查出来的文字、图录、书画、诗集,一一核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