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壹帆看书【yifankanshu.cc】 > 历史军事 > 我在现代留过学 > 第八百一十一章 蒲宗孟拜相

第八百一十一章 蒲宗孟拜相(3 / 3)

赵煦的搬家,进行的很快,不过两三日,他在福宁殿的书册、文牍还有衣物,就都搬到了保慈宫。</p>

等赵煦正式搬入保慈宫,已是元祐二年的五月辛酉(初十)。</p>

当然,在这段时间,赵煦并没有放松对朝政的关注。</p>

不过,他只是默默的看着朝臣们的表演。</p>

就在他搬入保慈宫的第二天,五月壬戌(十一)。</p>

赵煦得到了来自通见司上禀的劄子。</p>

上劄者是蒲宗孟。</p>

此时的蒲宗孟,已经走完了拜相三辞三让的流程,正式成为了大宋自元丰新制以来的第四任右相。</p>

而依过去的故事,右相在左相去位后,都会递补为左相(其实,也就是元祐以来才形成的,因为在元丰新制实施后,朝堂上的左相、右相就再也没有变动过)。</p>

而蒲宗孟上的这个人事劄子,同样是赵煦登基后,开始在宰执们中间出现的制度——赵煦允许,每一位新拜任的宰执,在正式上任前,向他呈递一份人事任免劄子。</p>

在过去两年中,赵煦还从未否决、驳回过任何一位宰执上任前的人事请求。</p>

这很好理解。</p>

拜任宰执,是为了让宰执去做事。</p>

要做事就要用人!</p>

所以,得要让这些人,有一个自己的基本班底,以便他们更好的为赵煦的岁月静好,负重前行。</p>

像韩绛拜相,其令厅之中,就充斥了大量韩家旧人以及他从河南带过来的幕僚。</p>

吕公著继任,用的就是都是其父兄以及他当初在京时得力的下属。</p>

不过,韩、吕两人,都是世代簪缨之家。</p>

所以,随便挥挥手,就能找到一大群志同道合,愿意听他们安排,甘愿为之奋斗的人。</p>

像蒲宗孟这样祖祖辈辈,还是第一次拜相的大臣,在这个事情上,就多少有些困难了。</p>

这也算是他拜相后的第一重门槛吧!</p>

若选人用人不当,被人抓住了鸡脚,他的政敌绝对会拿着大做文章,以此影响其威信,甚至可能迫使其辞相!</p>

赵煦拿起蒲宗孟的劄子,看了一下,就眯起了眼睛。</p>

因为,蒲宗孟上报的这些人,赵煦都有些印象。</p>

全部是在过去两年的元祐新政中靠边站的官员。</p>

很多都有市易务、堤岸司任职的履历。</p>

这很正常。</p>

蒲宗孟能选择的,也就是元丰六年他被罢出知前熟悉的官署里的人。</p>

而这些人中,与他立场相近,同时也能听他指挥,跟着他走的,也就是市易务、堤岸司里的官员。</p>

但,蒲宗孟很小心,给这些人安排都是些位卑、职低,但能在一些关键环节发挥作用的职位。</p>

而那些职阶比较高的清贵要职,他却请求任命了一些有着太学背景的人。</p>

比如说,尚书省中,素来被视为宰相秘书、大总管的尚书省右司郎中一职,他就请求任命太学博士何执中。</p>

另外比较有意思的是,蒲宗孟还请求,从太学中选拔‘数位德行皆备,才识有为之士,充尚书省习学公事’。</p>

这样做的理由是‘夫太学者,为国储才之地,太学生在校,学圣人之经义,贯通五经,而往往缺其材干……孔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臣万死进言,乞用太学生入尚书省观政,以通政务!’。</p>

赵煦看完,就笑了起来。</p>

“看来,蒲相公与陆先生,已经勾连在一起了!”</p>

蒲宗孟与陆佃在端午节,密谈了整整一天的事情,赵煦当然早就通过石得一知悉了。</p>

正好,赵煦也想放一批太学生,进入都堂以及六部实习。</p>

当然,制度建设是必须做好的。</p>

不然的话,以大宋朝的情况,这个制度迟早沦为衙内们镀金的专属途径。</p>

同时,也不能设计的太过死板。</p>

不然,进来的全部是书呆子。</p>

想了想,赵煦就在劄子上批示:可,请蒲相公设立条贯,制定成法,朕将亲览之!</p>

然后,就将这劄子递给了旁边的冯景,然后与冯景嘱咐道:“冯景啊,汝去都堂,知会蒲相公!”</p>

“所选太学生,宜当通算术,知刑律,明地理……”</p>

“请蒲相公据此设计条贯、成法,然后报与朕知!”</p>

“诺!”冯景恭身领命。</p>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最新小说: 二婚 抗战:我谋士入局,觉醒小地图! 贬妻为妾?贤德大妇她掀桌了 边军悍卒 双穿大唐:小兕子不想肥家 穿成国公府庶子考科举 袋子通古今:我助倾国女帝搞基建 综清穿:绿茶攻略中 陛下就是躺赢狗 大明:我朱允熥,随机复活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