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敕向宗回……”</p>
宣读敕书的内臣,逐一的念诵着一位位文武大臣的名讳,并向他们宣读着,天子颁下的慰勉敕书。</p>
一时间,整个军营内外,都是敕书之声。</p>
人人有份!</p>
哪怕是阿里骨之子,邦彪篯也有一份慰勉敕书。</p>
被叫到名讳之人,自是诚惶诚恐上前跪听慰勉敕书。</p>
听完了,还能领到一份宫中赐下的慰勉礼。</p>
都是些很简单的东西,一饼茶叶,一件银器。</p>
赐物虽少,但意义重大。</p>
特别是熙河的蕃官、蕃将们,他们听完敕书,都是流泪不止,不停的向着皇城方向扣头。</p>
无他!</p>
这次的慰勉宣敕,没有分开汉、蕃。</p>
在用词上,也没有强调其乃蕃官、蕃将,而是和汉臣一样,直呼其名,一视同仁。</p>
所赐银器、茶饼,也都是按照应有的本官赐下。</p>
这太不容易了!</p>
自王韶开边,不对……应该是大宋立国以来,蕃官、蕃将们第一次没有被区别对待。</p>
这说明了什么?</p>
赵官家将他们当成了自己人!</p>
他们也有机会,能和汉人武臣一样,在立下足够功勋后,到这汴京城来喝茶享福。</p>
乃至于,子孙可与皇室联姻!</p>
甚至,送一个女儿入宫!</p>
只是想到这里,赵醇忠、包顺等人就激动的难以自抑了。</p>
他们可是做梦都想要和汉家阿舅,攀上亲戚关系。</p>
从而给他们家族的血脉,镀上一层金!</p>
而在军营的其他地方,这些将帅们,没有主意到营垒中。</p>
刘惟简率着御龙第一将的士卒,带着诸司专勾司的吏员,监督来自朝廷的赏赐发放。</p>
直接发到大头兵手里!</p>
发一个,勾一个名字。</p>
且在发赏的时候,直接告诉受赏士卒——此官家自出封桩库所赏也!</p>
采用的是和御龙第一将一样的发饷发赏方式。</p>
之所以这般重视,自然是因为,赵卨等人带回来的这些军士,绝大部分都是昔年先帝,从在京禁军中抽调的六个前往熙河戍边的禁军指挥。</p>
元丰八年,其中三个指挥回京,当今天子以之为御龙第一将的核心。</p>
此番回京的,就是剩下的三个在兰州戍边的指挥了。</p>
他们将和御龙第一将一样,留在京城,成为第二支御龙第一将的骨干、核心。</p>
故此,赵煦亲自派了刘惟简过来。</p>
……</p>
庆寿宫。</p>
再有两日,便是坤成节。</p>
故此,庆寿宫也是热闹起来。</p>
高家、向家的命妇们,今日一早就早早的入宫,在这里陪着太皇太后说话了。</p>
大家都是奉承话,不要钱的说。</p>
而朝臣们,自然也早早的,奉上了贺表,狠狠的吹捧了一把高公纪、向宗回两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