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这里,张氏就匍匐在地:“臣妾惶恐,不知所谓!乞娘娘恕罪!”</p>
向太后面无表情的捏着手中的佛珠,一颗一颗的转动着。</p>
良久,她才叹道:“姑后难道以为是我在阻拦髃臣吗?”</p>
“我那有这个能力?!”</p>
宰执元老们,为什么在张敦礼案后,只是象征性的上表,请庆寿宫御正殿,在庆寿宫婉拒后,就再也没有人上表重提此事了?</p>
为何,哪怕是坤成节,都没有提及此事?</p>
庆寿宫难道还不知道吗?</p>
要不是六哥还小,要不是她这个母后,一直在将大事、大政的决策权,交给六哥。</p>
信不信,哪怕是现在,外廷的那些宰执们,也会联起手逼宫于她,让她退居宫廷。</p>
士大夫文官们,永远是站在君权那边的。</p>
女主听政,对他们来说,属于是‘权宜之计’,是‘嫂溺叔援’的情况下,不得已而为之的下策。</p>
当皇帝成年,当其已经能决断军国事了。</p>
那么,没有人会愿意,继续看到女主听政!</p>
当年,章献明肃崩逝,遗诏中有尊章惠皇后为皇太后,与皇帝同议军国事的文字。</p>
然而,章献明肃刚刚崩逝,其遗诏上的墨迹都还没有干。</p>
宰执们就当着章惠皇后的面,直接将这些文字全部删掉。</p>
理由冠冕堂皇——上春秋长,习知天下情伪,今始亲政事,岂宜使女后相继称制乎?</p>
而当时的那些宰执,可都是章献明肃一手任用的!</p>
这些章献明肃自己拔擢、任用的宰执,尚且如此。</p>
何况是现在,何况是如今的这些宰执?</p>
看看他们吧!</p>
不是廷推产生的,就是六哥自己拜授的。</p>
他们能惯着庆寿宫?</p>
他们连自己这个六哥的嫡母太后,也未必会惯着!</p>
外廷的文臣们,现在最喜欢的人,就是太妃朱氏。</p>
只居深宫,不问国政,也不干预朝政,甚至都不主动给亲戚们要好处。</p>
朝廷给的就接下,朝廷不给也不催。</p>
在士大夫们看来,太后、太皇太后也该如此!</p>
要有分寸,要懂体面。</p>
“韩忠献公之事,吾亦能为之!”</p>
这是不知道多少宰执元老大臣,藏在心中,没有说出口的话。</p>
向太后想到这里,就悠悠一叹。</p>
她清楚的,姑后的性子,素来骄傲且强势,同时不容他人分辨。</p>
所以啊……</p>
这个事情,她确实得好好想想如何处置。</p>
不然,若生出风波来,折损的是国家的颜面和六哥的名声。</p>
想了想,向太后就双手合十,叹道:“你明日且去与奉圣仁寿夫人言:新妇侍姑后,如侍生母,姑既在堂,新妇岂敢御殿听政?”</p>
“为免他人闲言闲语,新妇自当撤帘,从此与娘娘退居宫阙,颐养天年!”</p>
说服宰执大臣们,去请庆寿宫重新御殿听政。</p>
她没有这个能力,也没有这个心思——她首先是一个母亲,然后才是庆寿宫的媳妇!</p>
在这一点上,向太后有着清醒的认知。</p>
既然,庆寿宫那边怀疑她这个媳妇从中作梗,阻扰宰执大臣们奉表乞太皇太后重新御殿听政?</p>
作为一个孝顺媳妇,向太后别无选择。</p>
只能是撤帘,将国家大政,交还给六哥!</p>
尽管,现在的六哥还小,可能承担不起繁重的国政。</p>
但,她别无选择。</p>
这是唯一能避免两宫冲突,引发礼法危机的办法。</p>
也是在太皇太后的强势性格面前,唯一能有体面的办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