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壹帆看书【yifankanshu.cc】 > 历史军事 > 我在现代留过学 > 第八百八十四章 一忠遮百恶

第八百八十四章 一忠遮百恶(2 / 2)

在大是大非上,他们的立场,可比谁都坚定!</p>

每一个都是坚定的帝党!</p>

忠诚度直接拉到顶的那种!</p>

旁的不说,这两三年来,天下舆论,天天抨击他们,骂他们。</p>

将一切罪责和错误,都推给他们。</p>

但他们反驳过吗?给自己辩解过吗?</p>

没有!</p>

所有人都担下了,别人施加给他们的所有罪名。</p>

坦然的将,他们在任上做出来的一切事情,都揽在了自己身上。</p>

没有给朝廷、先帝和赵煦,添哪怕半点麻烦。</p>

这样的大臣,可太难找了。</p>

正所谓,板荡见忠臣,疾风识劲草。</p>

于是,他们的起复和履新,就都很正常了。</p>

一忠遮百恶嘛!</p>

何况,这些人的能力,其实都不错。</p>

第二天,七月乙酉(29),赵煦又接到了一个噩耗。</p>

在本月的辛酉日(十二),致仕大臣,宝文阁待制、提举崇福宫王临,于河中府病逝。</p>

讣至,太皇太后、向太后,皆下诏遣使致哀。</p>

并特旨许甘泉县君孟卿卿,于宫中设祭遥哀。</p>

因为,王临是王广渊的胞弟,而王广渊则是孟卿卿的曾外祖父。</p>

其母王氏,就是王广渊的嫡长孙女。</p>

而王广渊和英庙的关系,无须多言。</p>

英庙在潜邸的时候,王广渊就是其身边最重要的谋士、智囊。</p>

其为英庙登位,立下了汗马功劳,坊间传说英庙在世时,对王广渊言听计从。</p>

据说濮议,就是王广渊的献策。</p>

也因此,太皇太后对王家人,格外看重。</p>

这才有孟卿卿进宫的机会——不然入宫的机会,如此珍贵,哪里轮得到孟家这样一个破落户?</p>

而赵煦在得知了王临病逝,也派出了使者,前往大名府的王家致哀、慰问。</p>

并下诏追赠王临为礼部尚书、太尉,并追封奉国军节度使,御赐神道碑,御笔亲题【忠靖】二字为碑额,并许荫其子孙二人出官。</p>

这是在酬谢王临的忠心和识大体。</p>

因为,王临是大宋朝为数不多的,自愿响应皇帝诏书,从文资换成武资的高级文官——治平时,英庙下诏求边帅,意推动文官换武资。</p>

但在文贵武贱的大宋朝,英庙的诏书,可想而知,会遇到什么样的境地了!</p>

几乎无人响应!</p>

此时,作为英庙近臣和心腹的王广渊胞弟王临主动请缨,请求换武资。</p>

于是,拜崇仪副使,先知顺安军,后迁河北兵马都监,其后历任沿边诸路安抚副使,成为第一线的将帅,熙宁年间才在赵煦父皇的安排,换回文资。</p>

仅仅是这一个事情,就足以让赵煦褒扬他,给与其超高规格的哀荣了。</p>

更不要说,熙宁变法的时候,勋贵外戚们集体反对,而王广渊兄弟,坚决支持,并在各自治下,贯彻落实了有关新法的各种条例。</p>

因此,王家才成为勋贵外戚中的异类,一直被人排挤、打压(王广渊兄弟虽然都是文臣,但,在朝中他们被视作是如同张尧佐一样的勋贵外戚)。</p>

直到孟卿卿入宫后,勋贵们才捏着鼻子,恢复了与王家的往来。</p>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最新小说: 二婚 抗战:我谋士入局,觉醒小地图! 贬妻为妾?贤德大妇她掀桌了 边军悍卒 双穿大唐:小兕子不想肥家 穿成国公府庶子考科举 袋子通古今:我助倾国女帝搞基建 综清穿:绿茶攻略中 陛下就是躺赢狗 大明:我朱允熥,随机复活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