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看来,颇有一点西方的原罪论调,即人天生纯洁,是堕落的原罪导致现在这样,每个人都需要赎罪。
但原罪这种说法太具有恐吓的性质,而东方哲学是温和的中庸的,东方的修行是:你想保持这样也可以,没有人逼着你通过修道来回归纯净,我只告诉你方法,做不做是你的事。
就像开玩笑说的那句:都可以,没关系,别打扰老道修仙。
做不做不关我p事,没工夫传教。
因此总体而言,元神论是非常符合顾子澈心中的修仙思想的。
从难易度方面说,元婴是道德经上的东西,堪称大道尽头,而元神只是后人体悟,是降本流末之后的衍生物,在明清的《太乙金华宗旨》上最为体现,比元婴简单太多了。
根据一灵真性,既落乾宫,便分魂魄此句,他需要将分为阴阳的魂与魄融合起来,化为元神,这个元神是人先天就有的真灵,只不过分为了魂魄因此压不住识神。
识神居于下心,左右着人的一切的肮脏和欲望。
因此,只要熔炼魂魄,将其合二为一,化为先天真灵元神,即可不受人间欲望左右,回归纯净,踏入化神。
不过这里顾子澈私自作了一些改动——他并不认为《太乙金华宗旨》就是完全正确的,对任何经典的盲目相信,都是狭隘的开始,包括道德经上的有些句子,但此时暂且不表。
书上说一切好色动气皆魄之所为,即识神也,也就是说要将识神也炼为元神,人就不再具有七情六欲。
但顾子澈是坚决反对彻底消除七情六欲的,他认为这些东西不该消除,而是要做到不受其影响。
老子曰: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如果七情六欲彻底消除,那么无情无欲的定义也就不存在了。
这是朴素的辩证法。
所谓大道无情,并非是无情,而是大道平等地爱着世间的一切生灵,因此看起来仿佛是无情的,并不对谁更偏爱一些。
故此,七情六欲必须存在,而无欲无求也必须存在。
因此,元神在上,识神在下,才是他的。
至于如何调剂有情有欲和无情无欲,则取道德经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一句。
圣人只为饱腹,而不寻求感官刺激。
因此圣人有情有欲,却又无情无欲。
以上便是顾子澈冥思苦想数个日夜得出的结论,他的修仙,既快又不快。
快的是无需积攒天地灵气,只要心境达到,立刻跃进修为。
不快的是步步都需要极高的哲学水准和心境修行,甚至走在一条从未有人走过的路上,运用来自五千年前的知识,独自开辟属于自己的修仙之路。
没有前人的足迹,连下一个层次是什么,都需要自己创造。
如今的定义已经完善,但真正成为化神期,依旧近在眼前,却远在天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