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少大明的百姓丧生在倭寇、贼人的手中?”
“至于你们离开之后的位置,不用担心我想大明有着这么多读书人,总有人有能力、亦愿意给你们顶上来。”
“这些事情.我大明也多次警告、可有过半分的效果?”
“怎么到你的嘴里来,全都是成了本王的不是,还有损大明的国威了?”
想要借此表明自己的立场,从而不受责罚。
同时,他也不停的向身边的人请求,想要让同僚们帮自己说说好话,求求情。
朝中的大大小小的官员,所有人的目光皆尽汇聚在朱高煦与言官两人身上,不少人都暗自为那名言官捏了一把汗。
之后,朱高煦冲着进来的侍卫,挥了挥手,道:
恰在这时,朱高煦一声放肆、凌厉的大笑之声响起,脸上怒意、已然不知何时转变为冰凉的杀意。
且要是传出去,那些个百姓还不知道如何唾弃他,弄不好要背上一身的骂名,一人一口唾沫都能够把他给淹死。
但今日上朝之前宦官又传了朱棣的口谕,朱高煦可全权代表他。
“今他的责罚逃不了。”
“觉得我对倭国人残忍.那意思大明的百姓就该死?”
随着那名御史被拖拽出去,大殿之中的石板之上留下一道长长的水渍,一直延伸到门栏处。
闻言台下的众人顿感不妙,都察院都御史吴中,当即出列就想要为手下的人求情,开口道:
“什么狗屁的礼仪之邦?”
而现在朱高煦,又是手握着监国的金龙令牌发出的命令、再配上宦官前来的传的口谕,这等同于皇帝亲临做出的决定。
“微臣.微臣不是这個意思。”
如此不是妥妥的授人余柄吗?
“礼仪之邦四个字,可不是让你无脑跪舔蛮夷、豺狼的理由。”
“崇尚所谓的礼仪之邦吗?”
“倘若你们谁要是胆敢给他求情的话,那就替他把罪责担下,或者说你们认可他之前说的话没有错。”
后面的求情的话语还未说出口,只见朱高煦半眯着的双眸猛然睁开,怒声大喝道:
“给我闭嘴。”
“倭国为何不约束?”
“伱不是为倭国人鸣不平吗?”
“虽臣未提起因,但.就此事之上,王爷从朝廷的法度来说,办的合理吗?”
想改几乎都没有办法改变,就算他们现在去找皇帝都没用。
“是不是真的想要为他说话求情、认可他说的话。”
不得不感慨其胆子真的大,真的够刚的,敢这般硬怼嚣张跋扈的汉王爷。
“本王倒想看看面对穷凶极恶的倭寇,他所谓礼仪之邦、所谓的附属国寒心,这一套理论能不能感化那些倭寇。”
“这般情况的话,你们就陪他一起去沿海倭寇匪患最为严重的地方,随同他一起用礼仪之邦四个字感化。”
“所以我劝尔等想清楚再说话.”
直接把跳出来弹劾的那名御史,给问道愣在了当场,饶是他巧舌如簧很想出声反驳,但是细想、细数其间种种,几次与张嘴却终究找不出半分的理由来驳斥回去。
被呵斥的吴中,在朱高煦冷厉的目光注视之下,最后闹了一个大红脸,讪讪的闭嘴。
还天朝威严?
自己都不尊重自己,作贱自己,还想要别人尊重你?
“绝对没有将大明百姓视如草芥、当成可以随意欺辱、责辱、打杀对象”
朱高煦说的太决绝了,下手太狠了。
“如此臣昨日听闻此事,心中有疑惑,今日上奏难道有错吗?”
就在侍卫们上手架着其双臂拖拽着他离开之时,只见一股黄色的液体从他的两腿之间流淌了出来,刹那之间一股刺鼻的气味瞬间弥漫开来。
而这些事情、落在夏元吉、杨士奇、宋礼等人,这些个了解内情,知道事情原委的人眼中,则是摇了摇头在心中给这名御史判了死刑。
“还是说你吴中也想要将责罚算一份在自己身上,为他分担一部分?”
刹那之间,队列之中有着不少的文官蠢蠢欲动,想为其说说好话的。
御史听着朱高煦的质问之声,亦是瞬间慌了神,这么大的一顶帽子,可不敢戴在脑袋上啊!
真要是被扣上这样的帽子,他这个御史之职位,怕就真的不保了。
“那你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