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如果连姓朱的朱楩这等皇亲宗室成员,都带头去做生意,对于大明的官商体系,和财政经济恐怕会有不小的影响。
朱元璋建国之后,为什么制下种种限制商人的政策,刻意将商人的地位放到了农民下面?
不是因为商人倒卖货物就轻贱,而是因为不得不把商人放到这样一个难堪的位置上面。
古时一切的生产力的源头,都离不开地里的庄稼,行商固然赚钱,但如果没人种地,再多的钱也是无根之水。
所以朝廷要出政策限制商人,针对商人,甚至丑化商人,为的就是让绝大多数百姓放弃从商,去老老实实的务农。
一个国家只有粮食产量能稳定住,才有继续发展的机会。
如今,大明正在经历种种变化,改制之事也已经是屡见不鲜,商业发展到了空前的地步,即便是曾经重商,商业一度繁荣的南宋,也比不上此时的大明。
随着开海之后,商税提高,商品越来越多,商人为大明所赚的钱财也越来越多,已经成功与农业税持平。
要知道,在以前大明国内,农税和商税的比例占比是9:1或是8:2,这也是原有历史中,明朝后期朝廷一旦没钱,就朝百姓摊下高额赋税的原因,因为农业税的税款,几乎占了整个国家税收的九成以上,指望商税是没有这个上限能力的。
从大明开海到如今,短短十几年,现在商税能赶上农税齐头并进,已经是飞一样的发展速度了!
按说在这种形势下,朱楩改政行商也合乎情理,毕竟是大势所趋。
但曹玮考虑到,如今大明只是走在改制的初期,一切都在走一条新路,官商之间本就有着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事。
倘若朱楩这么直接一头扎进商海,间接影响了商人在社会的公信力和地位,会不会导致官商勾结更加肆意和猖獗?
这么做好像会坏事啊,不行,不能这般贸然……曹玮心中想到。
不然,就让朱楩做个幕后,让其他人行商赚钱,朱楩只做一个幕后持股之人……
这个法子应该行得通,曹玮沉思着,点了点头。
朱楩看着曹玮一会摇头,一会点头,急的百爪挠心。
“太师,你这又是点头又是摇头,到底是什么意思啊?”
曹玮看了他一眼,朱楩就感觉他跟看自己儿子似的。
“经商也不是不行,但却不能放在明面上。”
朱楩疑惑的问道:“我要经商,不放到明面上怎么做生意?”
“不是让你做生意,”曹玮摆了摆手,“你做股东,去给别人投资,让别人去买卖赚钱,你吃分红。”
“别说,你岷王家大业大,倒也有钱去投资,这法子还真挺适合你。”曹玮笑着说道。
朱楩哪里懂得什么股东分红,曹玮说的他一头雾水,但听见曹玮说路子适合自己,还是欣喜万分。
“真的?太师快跟我说说该怎么做,太师怎么说,我就怎么做。”
“嗯……这几天你去坊市里面多转一转,看看你对什么生意感兴趣,喜欢什么生意,想清楚了再来找我,我给你想办法找门路。”
像朱楩这样的人,只有对一件事感兴趣,才会再上面费心思钻研,否则只会事倍功半。
朱楩听闻此言,顾不得别的,忙起身整整齐齐的朝曹玮作揖,鞠了个躬。
“我就知道太师是好人,谢过太师,改天我带着雯儿去府上拜会。”
说完,他就嘻嘻哈哈的出了科研院,去寻找他以后的发财之道了。
不知道曹玮说的是啥意思,但丝毫不影响他对这件事的热情,因为他相信曹玮。
人的名树的影,堂堂曹太师,总不可能去坑他。
接下来的日子,朱楩就在东西两个坊市之间转悠了起来。
一连转了十多天,朱楩越转越眼花缭乱,看见什么都想买,看见什么都想尝一尝,对什么生意感兴趣不知道,反正钱是没少花。
朱楩这半个月的花费,就足以顶得上普通百姓十几年的花销。
朱楩自己也后知后觉的察觉到这一点,此时正走在街上反省,自己可得注意点,这样花钱,只进不出,这个家迟早败完。
但当他走过一件成衣铺,看到里面华贵的衣裳袍子,转眼就把刚才的念头抛到九霄云外。
走进铺子,店小二便十分热情的迎了上来,
“客官,您可真有眼光!我们店可是百年老店,所有货物品质那都是最上等的!”
朱楩一愣,“百年老店,你们店是从前朝开起来的?”
店小二也愣住了,什么百年老店都是噱头,是为了打名气,怎么还真有人听进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