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9章邓允衡毕业,仕途的起点
从南宁回来,邓世荣就一直在穗丰饭店坐镇。
在穗丰饭店二楼和三楼开始装修的时候,邓世荣就已经把超市的概念跟儿女儿媳讲清楚了。
这段时间,邓允泰一直忙着跟各大厂家联系进货的事,幸好这些厂家基本都有电话,直接打电话过去商谈就行,不用一个个厂家的跑,要不然鞋子就不知道要跑烂多少双。
用了半个多月的时间,邓允泰把各种商品的进货价格都谈好了,只等二楼的超市装修好就可以直接去进货了。
做好这些准备后,邓允泰就和老婆一起找父亲商量这个超市到底要请多少個员工。
“爸,你说这超市,咱们请多少员工比较合适?”邓允泰问道。
对于这个问题,邓世荣早就想过了,不过他没有直接说答案,而是反问道:“你们觉得需要请多少员工合适?”
如此一个月下来,欧家姐妹的服装店利润直接高达一千二百多,这还是第一个月她们销售手段还比较稚嫩的情况下,随着这一个月的锻炼,现在姐妹俩已经有种脱胎换骨的感觉了。
“几年前我们还待在娘家的时候,哪能想到会有今天啊!”
见小姐妹是真的挣到了钱,张秀萍也非常开心,笑道:“那就恭喜伱们两个了,接下来再接再厉,不光要抓县城的顾客,还要想办法抓乡镇的顾客,就按照我公公所说的,可以给乡镇的服装店或服装摊供货,在零售的同时也搞批发,到时收入肯定会越来越高的。”
转眼,时间又来到了农历五月。
不到半个月的时间,第一批服装便销售一空,生意好到让欧家姐妹笑得眼睛都快眯成一条缝了。
欧国芳与欧国花听得连连点头,正是那次粉摊的不经意相遇,彻底改变了她们三姐妹的命运。
已经大学毕业的邓允衡怀着激动的心情,来到了中央某个部门报到。
张秀萍笑吟吟的说道:“行,那我们就先保密。”
邓允泰与张秀萍闻言都是大吃一惊,这十五六个员工,对于他们来说感觉都已经非常多了,毕竟他们饭店才多少个员工啊?没想到父亲一开口就是四十人,实在是不可思议。
可遇到病虫害这种天灾,他们又有什么办法呢!
如今,因为族头的建议,我们又顺利躲过了这场天灾。
……
邓允泰点头道:“行,那我琢磨一下,招一批能够踏踏实实做事的族人进来。”
粮食,自古以来就是农民的根本。
而没有去皮的芋苗,在博白一般会做成酸甜或者酸甜辣口味,如下图:
但随着越来越多的那耶邓氏媳妇跟娘家人交流,才发现事情没有这么简单。
邓世荣的七个儿女中,大儿子有他安排好的连锁超市经营路线,以大儿子比较成熟稳重的性格,只要他不冒进,老老实实按部就班的经营,那未来不说有多成功,但身家十亿以上应该是没问题的。
第一批服装算是试水,只进了几百块钱的货,除去进货成本以及四人来回广州的费用,这批货一共给他们带来了五百多块钱的利润,如此高的收入,这姐妹俩能不高兴嘛!
如果只是一两条村子是这样还没什么,可经过交流才发现是所有村子都出现这种情况,那她们就可以确定今年早稻的病虫害已经是遍及全县了。
经过跟父亲的一番谈话,又请教了导师以及李海波(1981—1984北大学生会主席)等比较有背景的校友,最终选择了这一个部门,这里就是他仕途的起点了,未来他能走到哪一步,就看他的能力以及运气了。
随着荔枝与西瓜开卖,水田里种的红薯也丰收了,整个那耶邓氏到处都是喜气洋洋的。
张秀萍嗯了一声,说道:“我就是这么一说,这个还得你们自己把握。”
在博白乡下,家家户户都有芋头地,而芋头地也被农民称为“百宝园”。
回来之后,四人就学人家广州那边的服装店,把样版衣裤用衣架给挂起来,服装店便算是正式开业了。
“……”
如此算下来,员工数量比后世多就是很正常的事情了。
京城。
可以说,这几个儿女,都不用邓世荣操心。
在这种情况下,早稻严重减产甚至颗粒无收,那真的是雪上加霜。
……
等第一批货卖完,第二批货正好又能接上。
四儿子和小儿子也一样,邓世荣都给他们安排好了路子,未来都有非常好的发展。
“我的妈啊,幸好我们听族头的建议,今年没种水稻,而是种上了红薯,要不然肯定也是白干了!”
“是啊,其他姓氏的人,现在都不知道多羡慕我们拥有九公这样的族头呢!”
随着那耶邓氏的一众媳妇在闲聊的时候提到这事,才发现她们各自娘家那边的村子都遭遇了严重的病虫害,水稻全面减产,严重的出现颗粒无收的现象。
三儿子,前世走的就是从政之路,只有中专毕业的他,在没有任何背景的前提下,能在退休后享受正处级待遇,那政治智慧绝对是不用愁的。
至于大女儿这里,邓世荣同样不会亏待她,等十年后网时代来临了,穗丰饭店的三楼便留给大女儿经营网,这样饭店跟网一起,也不见得就比南宁差。
从南宁开往京城的列车上,邓世荣正在想二儿子工作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