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以目前的情况看,除了皇帝被曹操掌握外,其他都和之前的计划一样。
只要杨奉的兵马回来,找机会把皇帝从曹操手里再抢回来。
就又能形成朝廷兵马拱卫核心,杨奉牵制曹操,曹操在四周诸侯的压力下,不得不离开朝廷中枢的局面。
……
随着曹操又迎来了朝廷百官。
百官和皇帝合璧,正统完整了。
荀彧这些曹军文武,得偿所愿。
历史上袁绍为什么败给了曹操。
可能也有袁绍的个人原因,但另一个原因也很重要,就是人心。
历史上曹操迎驾后,更多的人才汇聚而来,民心所向。
这才是曹操能够在官渡之战时候坚守住袁绍的进攻,并最终反败为胜的关键原因。
反观袁绍,没有迎驾,多年后,依旧是原来的那帮人。
四世三公的威望,在蒸蒸日盛的朝廷正统势力面前,民意也渐渐凋零。
从这一刻起,曹操才真正拥有了称霸天下的信心。
随着朝廷近万人加入,一半是朝廷军队,一半是百官和他们的家眷。
曹操还特意把朝廷的兵马,百官队伍,和皇帝队伍分开布置,这需要一定的时间。
尤其是百官的家眷们,成分复杂,男女老少都有。
他忙里抽空,把荀彧叫到了面前。
“文若,你那个侄儿应该也随百官来了?”
荀彧立刻心里明镜一样,“主公,我这就让他来。”
少顷。
荀彧来到了百官的方阵这里。
由于百官的马车太多,家眷也多,道路宽度有限。
布置队列时候,难免发生碰撞,有老太爷喊,有小妾叫,有小孩哭,让这里乱糟糟的。
当然也不能要求百官和其家眷和士兵一样有纪律。
“公达!这边,看这边,我在这里。”
荀彧在外面喊了一声。
人群中帮忙的荀攸焦头烂额,闻声转头望去,“我叔父神情如何?”
书童急忙道:“荀彧大人神情很从容。”
荀攸微微一笑,他就带了一个书童,所以来去方便,走了过去,“叔父大人。”
荀彧没说话,昂着头,一手负手而立,一手递过去了手绢,“擦擦汗。”
荀攸没接,从自己袖子里摸出来手绢。
荀彧一笑,收了回去,看着擦汗的这位老侄子,淡淡道:“贤侄,现在你还有何话说?跟我一起去见主公。”
当时荀攸说了,谁得到了皇帝,他就投顺谁。
可他没想到,是曹操得到了。
不是袁家。
荀攸感到看走眼了。
也许这就是袁公和袁家大公子的命运。
有时候气数也是很重要的。
就说曹操,就有这个气数,逢凶化吉。
而袁家,却是逢吉化凶。
荀攸作为一个大军师,自然希望追随一个气数强大的,而不是气数已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