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64章</p>
“王爷真是太棒了!不得不服,光是这石见银山,就不枉我费那么多心思了!”</p>
段开山并不知道,大唐在商业繁荣的时候,有足够的白银是多么的重要。</p>
张猛猛的一跳:“算算日子,最迟半月就要出发了,再晚的话,王爷大婚就赶不上了。”</p>
“是啊,所以我们就直接离开,不回难波津了。”</p>
“光是这些银子,就有几十万两。另外,我们还可以在码头仓库里找一些倭国的特产。”</p>
......</p>
石见银山后面,房遗爱、姚老三两人,正笑眯眯地看着那几个倭国仆从挖出的矿石。</p>
“老姚,这块看起来跟别处差不多,看样子还真是个银山呢。”</p>
房遗爱虽然不擅长开采矿石,但连续开采了几个矿洞,开采出来的矿石也是大同小异,自然能看出一些端倪。</p>
“是啊,这么大的银矿,不愧王爷叫它银山。没想到倭国这么穷,居然还有这么大的银矿,真是让我大开眼界啊。”</p>
这一刻,姚老三感觉自己就算是死也值了。</p>
能在有生之年,亲手挖掘出一座巨大的银矿,足以让他名垂青史。</p>
“有了这座银山,难道还有别的银山、金山吗?还有,大唐以外,除了倭国,还有那么多的国家,难道这些国家,都有金山银山吗?老姚,我突然对以后很感兴趣啊。”</p>
房遗爱和姚老三接触久了,早已不把他当成寻常的工匠。</p>
当然,这其中也有李想的功劳。</p>
耳濡目染之下,无论是房遗爱还是张猛,都或多或少地受到了影响。</p>
“郎君所言极是,若是以后能在海外挖矿,也是人生一大乐事。”</p>
有了爱好,有了追求,人生就是不一样。</p>
......</p>
随着初冬的到来,燕王府的菜地,也是变得热闹了起来。</p>
茁壮成长的菘菜,沐浴在阳光下,努力的吸收着雪花中的养分。</p>
“王爷,这菘菜虽然还没成熟,但是,已经有了几分高大的样子了。”</p>
武媚娘佩服道。</p>
看着温室里的菘菜越来越大,最后摘下来的时候,竟然有几斤重,跟她所知道的菘菜完全不一样,她这才发现,这温室里,竟然是另有乾坤。</p>
当然,在李想看来,这只是他这些年的努力,对他的回报。</p>
终于有一个比较成熟的品种走出温室,开始大规模种植了。</p>
于是,这个秋天,他一口气种下了数百亩菘菜,一眼望去,满目葱绿。</p>
“是啊,到了冬天的时候,把它收起来,放在地窖里,等到了冬天,家家户户都没菜吃的时候,再卖出去,肯定会引起轰动,比什么宣传都管用。”</p>
李想之所以研发出这种新菜,就是为了造福大唐百姓。</p>
不过,有时候,人就是这么奇怪。</p>
他们已经习惯了种自己熟悉的庄稼,不会轻易更换。</p>
这也是为什么大明的土豆和红薯,在清朝才开始普及。</p>
惯性认知的力量,不是三言两语就能改变的。</p>
所以,李想压根就没想过要说服别人种新的菘菜,他只想把自己的研究成果拿出来,然后在下一年内,让更多的人来种。</p>
然后,有了第一个带头的,有了不错的收入,自然也就有了跟风的人。</p>
论跟风,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比得上华夏。</p>
这样一来,李想自然就能达成自己的目的。</p>
“王爷真是慈悲为怀,为百姓谋福利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