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日后,八月十五日,云集邺城的十万赵军,在赵大将军颜良的率领下,祭祀蚩尤,校武誓师,开拔西往河内,欲先入洛阳。
十六日,于邺城南,汉天子刘辨率百官群臣,典校禁军,为赵王绍大军践行。
而后,袁绍率幕府掾属、赵宫诸校、仪仗及三万河北精骑,挥师西去,紧随颜良大军之后。
同时,东南青州平原郡,由赵王三子尚,以侍中、汉征南将军、持节,引领诸将,于平原城外誓师。即,引河北精兵五万,挥师南下高唐。
此外,赵王以审配坐镇后方,督导三州民夫,转运粮秣。
于是,颜良大军方至朝歌,袁绍所率精骑于淇园,随后民夫便自此而及邺城。旌旗、甲兵,连绵二十里。民夫、车马,及百余里。
黑山之下,尽是豪烈赵儿。
不止此,自幽州、冀城诸县邑,官道之上,皆是民夫、车马接连相行,遂往邺城。
八月二十日。
齐王曹操收到中书校事密报,赵王已发大军,挥师南下。
看着手中密报所言,袁绍和赵国大将颜良,率步骑不下十五万,经河内去洛阳,必是与文丑合兵,而后来攻。
十五万人,再加上河洛一带十万左右赵军,那就是二十万大军。这其中,虽说有两万楚国降兵,但是赵国将主力尽至于此,莫非是放弃了青州那边的攻略?
自是不可能!
当曹操收到来自于禁的奏报时,心中却是大松了一口气。
平原有五万赵兵南下高唐,看来赵国的计划还是没有改变。不过,区区五万人,想来文则应该能应付的过来。
倒是河洛的二十万赵兵,怎么对付啊!
赵军南下后,曹操虽然没有对付袁绍的头绪,但心情委实缓了一大口气。先前那种厚重的压抑,让人直喘不过气来。现在好了,该来的终于来了,是胜是败,就看后面的这场大战了。
八月二十五日,赵军抵达怀县,自此开始渡河,进入河南境内。早就收到赵王命令的文丑,已是率军五万余人,在荥阳一带静候。大河上铺满了浮桥,等待的就是邺城主力兵马的到来。
同时,昌邑城外,曹操誓师出兵,领大将曹仁、曹洪、赵俨、臧霸等人,率新募兵马六万余众,开往陈留一线。
此外,又命人抽调青州于禁帐下的虎豹精骑以及两万精锐,回师昌邑,随时等候军令。
再责人传达楚将袁胤及楚帝袁术,寄希望两军合兵一处,共同对抗来势汹汹的赵军。
——————————————
大周长安。
夜晚下的长安城,还是如同平常那般,灯火通明,丝毫未受到天下舆论的波及。
即便是大汉天子的讨伐诏书,以及赵王袁绍命陈琳书的讨贼檄文早就传到了长安,但身处长安城内,却根本感受不到那种大战来至的压抑。
反倒是那讨伐诏书和讨贼檄文的到来,让长安周围聚集的十余万精兵悍将,鼓噪四起。引得长安周遭百姓,时而跑去围观。
毕竟,那可是数万大军,在长安南面广阔的空旷地上,实打实的排兵列阵,演练军团合战。
以往,老百姓们哪能见到这么一出!
不少人担心这么大张旗鼓的演练战阵,会让赵国的奸细探清国朝大军的详细。然而,高处庙堂的大周君臣,却是丝毫没有半点担忧。
军制改革以来,大周各军的战斗力都是有目共睹。相比起以前的部队,战斗力更加强大。但也不是没有缺点......
军制分明,部曲详细,也更加有利于敌方探子搞清所以。国朝就这么多军级编制,一个军就是一万六千人,只要知道有几个军,就能晓得大周有多少兵马。
太透明了!
不像赵国那般,依旧沿用以前的部曲军制。有的部曲可能有一校兵马,其中一千人、一千五百人乃至两千人不等的都有。而有的部曲,可能有更多的校。再加上数都数不过来的将旗羽帜,想要搞清楚赵军具体有多少兵马,非常困难。更多的时候,周军斥候只能大概估算对方的兵力。
齐国倒是好上不少,因为学了国朝的军制。不过,曹操似乎早就看清这一点缺憾,同是一军,但师、校的数量,多有更动,也导致有的军超过两万人,而有的军可能连一万五千人都不到。
然而,久久考量之后,大周还是放弃了对军制再动手脚的想法。
无所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