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青想绑架时间,却无法做到,它无影无形,总在不经意间溜走。</p>
岁月如刀,斩天娇,催人老!</p>
永乐十七年,经过十余万工匠的不懈努力,长陵完工。</p>
朱棣再次北巡,朱瞻基披麻戴孝,一路扶棺至顺天。</p>
李青也没想到后世的大明十三陵,第一位下葬不是皇帝,而是皇后。</p>
徐妙云下葬了,朱棣的心仿佛也跟着埋了进去。</p>
他一个人坐在墓前,满脸落寞,静静烧纸钱,烧了好多好多纸钱,他就那么坐着,谁劝也不听。</p>
不出意外,朱棣再次病倒了,这次比上次还严重。</p>
昏迷了两日,李青为其灌输了两日真气,好在朱棣并不是得了不治之症,醒了也就好了。</p>
只是,情绪很低落。</p>
朱棣恢复后,第一时间下令全力建造新都,永乐十八年新都必须完工。</p>
一来,他无法接受长时间远离妻子,</p>
二来,朱棣老了,他知道迁都若不在他活着的时候完成,耗资弥巨的新都恐将沦落成一个空壳。</p>
~</p>
回京后,朱棣几乎不管事了,大事小情都交由太子处理。</p>
这一举措,大大提高了太子的地位,有锻炼太子之意,同时,也是为了安抚文官集团,为迁都做准备。</p>
朱棣明白,迁都势必阻力极大,他能管得住武将,却无法拿捏文臣。</p>
他和文官的积怨太深了,根本无法调解。</p>
好在朱瞻基已经长成,可以适当地给父亲分摊一小部分压力,让小胖得以喘息。</p>
……</p>
同年九月。</p>
蓝玉也走到生命尽头,在一个夜晚,无声无息地病逝,李青连离别之言都没来得及说,他就那么走了。</p>
蓝玉的一生是憋屈的,也是辉煌的,他的战功不容忽视,理应被后世铭记。</p>
李青、李景隆进宫面圣,为蓝玉谋身后名。</p>
朱棣欠了二人大人情,尽管不爽蓝玉,也不便对一个死去的人斤斤计较,况且,蓝玉是真的有功于社稷。</p>
除了没有给蓝玉封王,该有的礼制都有。</p>
而且,在李青、李景隆的再三请求下,给了蓝玉一个极高的谥号,武毅。</p>
谥号分文谥武谥,文谥中,最高的是文正,迄今为止,大明还未有人获此殊荣。</p>
武谥中,最高的是武宁,获此殊荣者,也只有一个徐达。</p>
武毅仅次于武宁,这个谥号不低了,但蓝玉绝对配得上。</p>
李景隆想给蓝玉求个武宁,但被朱棣拒绝了。</p>
因为蓝玉算不上开国功臣,那么多开国功臣,也只有徐达一人获得武宁谥号,而且,他也不愿把蓝玉提到和老丈人一个高度。</p>
李青倒没再坚持,武毅也挺不错了。</p>
停棺七日,蓝玉下葬。</p>
下葬这天,李景隆哭得稀里哗啦……</p>
……</p>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