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此,朱见深的应对之法,也堪称经典——拿钱砸脸!</p>
成化五年的红包,比成化四年更厚一些……</p>
当然,一向小气的朱见深突然这么大方,是有原因的——有钱了!</p>
自新国策推行后,出海商品份额的增多,以及对商税的严苛监管,使得商税收入噌噌往上窜。</p>
成化四年一年,仅是商税一项,就收入了超五百万两白银。</p>
再加上粮税、银课、海上贸易……一年下来,大明总税收多达一千四百万两。</p>
朱见深甚至差点回到最初时的膨胀:花不完,根本花不完!</p>
不能再这么下去了……文官集团察觉出苗头不对,开始反击。</p>
他们跟小媳妇儿的心理差不多,觉得男人有钱就变坏,还是不能让其太有钱。</p>
于是乎,关于这个家谁来管钱的问题,双方展开激烈争讨。</p>
群臣主张三七开,朱见深表示:可以,我七。</p>
这不成跪着要饭的了吗……群臣哪里肯愿意。</p>
可问题是,朱见深也不愿跪着要饭,双方大打出手,一时间闹得不可开交。</p>
群臣跪宫门,朱见深挨骂……吵的李青头疼。</p>
眼看政务都受到了影响,李青只好出面调停,建议五五开!</p>
朱见深同意了,但群臣不同意,他们坚持三七开。</p>
一见这情况,朱见深也恼了:既然不想好好过,那就不过了。</p>
成化五年,五月。</p>
刚晋升内阁首辅不足半年的彭时被罢黜,首辅之位再次空悬。</p>
同月,朱见深提拔礼部左侍郎万安,为礼部尚书,并让召其入阁。</p>
这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小人,至少在文官集团的眼中是这样,此人一上任就立即跟同僚划清界线,溜须拍马,一心跟着皇帝走。</p>
当然,朱见深看中的也正是他的为人。</p>
万安入阁后,通过对礼部的舆论控制,让朱见深一挽颓势,再次变得强硬起来。</p>
与此同时,礼部尚书的入阁,也让六部、内阁的界限变得模糊……</p>
这天,乾清宫。</p>
君臣二人对坐品茗。</p>
朱见深笑道:“先生有些日子没来了,今日来可是为了朝堂之事?”</p>
李青点头:“闹腾了好几个月,差不多是该收手了。”</p>
“你是说……真就他们七,朕三?”朱见深皱眉:“宫里这么多人,若只有三成入内帑,除去花销,朕还有多少可支配的钱?没钱啥事也办不成,你知不知道?”</p>
李青好笑道:“皇上你陷入误区了,可不是他们七,你三,而是国库七,内帑三,</p>
难不成国家税收,成了文官们的私有财产?”</p>
朱见深怔了下,闷闷道:“朕自然明白这个道理,可……你又不是不知道。”</p>
他苦笑道:“银子一旦进入国库,朕花起来就不那么随心所欲了,还得看他们的脸色……”</p>
“非也。”李青打断道,“你能否驾驭国库钱财,跟你的权柄成正比,权柄越大,你越能如臂指使。”</p>
顿了顿,“说白了,内帑和国库不过是左右手,并无本质区别,若皇上你管控不住内廷,那银子入了内帑,你也不能随心所欲花销不是吗?”</p>
朱见深缓缓点头:“是这么个理儿,不过……朕这不是还没拿捏住外廷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