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章</p>
从军,还发粮食?</p>
朱元璋目瞪口呆。</p>
二十石!</p>
这数量未免也太惊人了。</p>
若是一户人家按二十亩田来计算,根据他了解到的淳化县田税情况,也就是上交三十石的粮食。</p>
现在,家中有人从军,一下子就返还二十石?</p>
几乎相当于不纳粮了啊!</p>
难怪!</p>
朱元璋忽然想起北伐时的一个小小的细节。</p>
说的是先锋傅友德统帅的一支部队中的护粮军,并非精锐,只是承担一些辅助性的工作。</p>
但是某次,王保保发动奇袭,意欲截断粮队,给明朝的大军造成麻烦。</p>
越是名将,越对粮草的重要性有深刻认识,若是能断了对方的粮食供给,几乎可以说是不战而胜。</p>
可是那次!</p>
王保保势在必得的突袭,竟然被大明的护粮军强行击退。</p>
据之后的战报,那支护粮军里面,有个几百人的小队,在关键时刻,迸发出极其恐怖的力量,简直是不要命了,嗷嗷叫着往上冲,只是一个轮次的冲锋,就把突袭的鞑子兵打蒙了。</p>
随后,傅友德才率大军赶到,化解了这场危机。</p>
淳化......</p>
那几百人的小队,是来自淳化!</p>
朱元璋关注过这个细节,但并没太深思。</p>
现在看来,那场不可思议的胜利,不是没有原因的。</p>
虽然大军远征在外,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但因为明朝这边是大优势方,所以偶尔还是能够跟家中联系,以书信的方式。</p>
想必,那些来自淳化的兵勇,正是收到了家里的喜讯,知道家里竟然拿到了那么多的“光荣粮”,这才悍不畏死,这才建立奇功。</p>
原来如此!</p>
朱元璋开眼了。</p>
以往只知道“将有必死之心,则士无贪生之念”,那说的是统兵将领的带兵本领,以及将领的气质对整支部队潜移默化的影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