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拱是原四川宣抚使吴玠的长子,也是一员悍将。</p>
“绍兴和议”前夕,吴拱就是右武郎、泾原路兵马都监,后曾任后部同统制,阶、成、西和、凤州四州都钤辖兼成州知州。</p>
绍兴二十九年时,任枢密院副都承旨,利州西路驻札御前中军都统制、同时兼任阶、成、西和、凤州副都总管兼成州知州。</p>
不过,在朝廷制定对夏战略,先行整顿西军,也就是杨沅赴川的头一年,吴拱就被调离川峡地区,任湖北、京西制置使,成为大军中部军区的统帅。</p>
这时他的地位已经不逊于“绍兴和议”前的岳飞了。</p>
可见,赵瑗对吴家这些虎将还是非常器重的,唯一担心的就是他们世代镇守一地,久而久之,必成军阀。</p>
将他调离西军后,朝廷依旧是重用的,只是不给他滋生众多家臣式部将的机会罢了。</p>
接到吴璘病危的消息,朝廷这边也很慌。</p>
在这个时代,主帅个人的作用太大了。</p>
尤其是以这个时代落后的通讯条件,将在外,需要太多自行决断的事情。</p>
如果主帅出了问题,换个人上去,哪怕他有这个决断的能力,也没有这个令人信服的威望。</p>
这可是在打仗呢,那岂不是要出大问题?</p>
但,吴璘指名要他的儿子吴挺接任西路军统帅,还是让小皇帝甚为不喜。</p>
朝廷大臣对此也颇有微辞。</p>
不可否认,吴老将军是忠的,但私心也是有的。</p>
而且,他明显僭越了。</p>
你可以举荐何人继任,哪有你来指定的道理?</p>
当然,在此危急时刻能镇住这支大军的最合适人选,也的确得是吴家的人,还得是在吴家也甚孚人望者。</p>
但,不管是出于帝王威严,还是不想西军统帅世袭的观念更加深入人心,朝廷都不想“放虎归山”,让吴挺去西夏。</p>
可是朝廷中能镇得住西军的老将不多了,而且刚死了一个吴璘,你就不怕再累死一个?</p>
这可是要十万火急赶去赴任的,再派个六十多的老家伙,只怕他跑到西夏就得累死。</p>
于是,魏相和晋王一商量,给小皇帝上了一个折衷的方案:把吴拱派回去。</p>
吴拱是吴玠的儿子,吴家军就是在吴玠手里壮大起来的。</p>
以他的资历、威望、身份,做这个西路军主帅,完全合适。</p>
而且,不会招来吴家人的激烈反弹。</p>
可是,这二十多年来,执掌吴家军的可是吴璘。</p>
叔侄再亲,那也没有父子亲。</p>
朝廷在此当口儿,绝对不敢冒险没有吴家背景的大将接掌帅印。</p>
但,又不想让吴家对于西军的掌控更进一步。</p>
这要是再让他们在西夏立下大功时,一番封赏下去,一个国中之国就彻底出现了。</p>
所以,便派出了缓冲式的人物:吴拱。</p>
这二十多年来,执掌吴家军的是吴璘,现在接掌吴家军的不是吴璘的儿子,而是他哥的儿子,多少能让吴家势力的稳固,会产生那么一点松动。</p>
当然,闹成郭家兄弟那样,再来个郭玉岫进这次告御状的事儿来,那也是朝廷绝对不想见到的。</p>
内中这个平衡的分寸,不得不说,魏良臣和赵璩,还是把握的相当不错的。</p>
吴拱接了圣旨,立即轻装出发,只率五百骑,日夜兼程奔向西夏,只希望能在叔父临终之前,见上他最后一面。</p>
只可惜,他还未出兰州,西夏群狼已经嗅着血腥味儿,恶狠狠地扑向了老将刘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