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同样的,这样的人也只相信自己的信念,不会轻易因为别人的话而改变自己的想法。
这种微妙的时候,那些粮商们哪里敢答话啊?
纷纷低下头去,连看都不敢看朱瀚一眼。
这一点,却不是刘崧能够比的。
“王爷英明,我们就是学一辈子也学不完。”刘申弘赶紧送上生硬的马屁。
但凡能够掌控朝堂的皇帝,不管历史上的名声如何,都绝对没有一个简单的角色。
哪怕已经到了他现在这个年纪,这家伙地学习能力,依旧相当恐怖。
脸色如同寒冰一般的朱瀚,缓步走了进来。
就比如在朱瀚离开之后没过多久,刘基就直接提议,扩大铁路建设的投入。
这种应变能力,恰恰是刘崧最为欠缺的。
朱瀚所说的很多东西,刘基只是在旁边听过几遍,自己回去研究一下,就能够想通。
但是吴振这样的士大,对于经济之道,懂的实在太过粗浅。
表面上,朱瀚当然还是一副智珠在握的模样:“这是当然,本王的计策什么时候出过错?”
但是这家伙难道就没算过一笔账么?
现在这个时候,铁路多修一公里,就能让粮食的损耗极大减少。
如果封个齐王,看起来他的地位是提高了。
人逢喜事精神爽,再加上最近接天连日有人宴请,也不怪刘平安的气色如此只好。
之所以如此,自然是因为,刘家就是大同府的地头蛇。
虽然刘崧也有这,这个时代读书人特有的毛病。
在这个时代做生意,想要完全不用亲族,是根本就不可能的。
而且当时,朱瀚也还没有抵达大同,所以路上也没浪费多少时间。
虽然这些奏章都是快马加鞭送过来的。
朱瀚自问,哪怕是他现在在燕京,做的也不会比刘基好太多。
但是对于朝廷来说,雇佣工人就要花钱
“滚!”朱瀚作势欲打,刘申弘假装躲闪,飞速后退离开。
总而言之,现在的燕京。
有的时候朱瀚也感慨,皇帝这个职业还真不是什么人都能当的。
刘基也不是传言之中,那个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载的刘伯温。
等把他们这些商人养肥了,再一口气宰了吃肉。
但是,朱瀚并不想要那些封号。
毕竟,任何加快工程进度的提议,都代表着预算的增加。
他如果写信,让刘崧注意一点刘基,不管出于什么原因,恐怕都会引起刘崧都不满。
不客气的说,光是这几天所赚的银子,比刘家以往十年见过的都多。
只要能够符合他的政治理念,哪怕那些事情他十分讨厌甚至是反感,他也会努力的去做,不会打任何折扣。
但凡换成另外一个人来做这件事,说不定都会被愤怒的百姓们当场打死。
沈帘此时就笑着向朱瀚保全道:“这全都是仰仗王爷的照顾,我沈家上下感激不尽。”
“王爷如果有何差遣请尽管吩咐,我沈家一定全力以赴。”
听到这话,那些粮商们差点把沈帘骂死。
这跟对朱瀚说,我们这些猪已经肥拉,快点来杀我们吃肉,有什么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