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大哥了不起,当大哥就能随便无限人了是,良心都让狗吃拉。
不过,现在说的最多的,依旧是大同府那边儿的赈灾情况。
想了想,提议道:“要不就跟上次一样,我们出去走一走,如何?”
谁也没有想到,接下来的朝会,会让他们终生难忘。
其实,朱元璋还有很多话要说。
“四两,不对,现在是六两了,六两银子一石的粮价,古往今来都没有听说过,某些人为了银子可以说是无所不用其极呀。”
从这些逐渐转变的弹劾奏章来看,朝廷之中正在隐隐形成一股,站在朱瀚对立面的反对势力。
但是朱元璋觉得,自己不能把什么事情都做完了。
那王大人斜着眼角,一副正气凛然的模样,不屑的冷哼道:“老夫身为朝廷的官员,看不惯某些人的做法,难道不能够说么?”
“目的就是以利诱之,让那些商人自己主动往灾区运粮。”
越说,那位王大人脸上的嘲讽之色就越浓,声音自然也是越来越大。
当然也有在闲聊八卦的,毕竟大臣们也是人嘛。
只能说是天作孽犹可为,自作孽不可活呀。
前有王莽,后有赵匡胤。
不像他们,在这个年纪已经开始跟随军打仗了。
还有就是太过年轻,没有经历过什么风雨。
“六两银子的粮价,普通百姓辛辛苦苦劳作一年,也就买个两三石的粮食。”
马皇后还想再劝,朱元璋已经大手一挥:“行了,此事就这么决定,收拾收拾东西,咱们准备走。”
“本官才疏学浅,恐怕还想不出如此伤民害民的政策来。”
至少,这些人是经过缜密调查的。
这位王大人那副长辈教训晚辈的口吻,让年轻官员极其反感,对客厉声反驳道:“本官可没有阻塞言路的意思。”
这位王大人自然不可能去过大同,更不可能见过大同来的灾民。
拉过马皇后的手说道:“妹子就是厉害,被你这么一说,咱也觉得这样正合适。”
提起大同府,自然就免不了提起另外一个名字。
但是对于朝廷上的文武官员来说,这也不过就是一次普通的早朝罢了。
“在那种旱灾之下,银子难道还会比人命更加重要吗?”
“王大人,你身为朝廷的官员,不知道做好自己分内的事,竟然随意指责当朝王爷,你这是想要造反吗?”一个年轻的官员听不过怒声呵斥道。
自己这个儿子什么都好,学识比他当年高得多,人品也是满朝称颂。
可是如果他跟七五不在了呢?后世子孙,有没有足够的能力跟威望压制住这些人?
毕竟,就算这些人自己没有那些心思。可一旦他们周围的力量,膨胀到一定的程度之后。
老朱对朱标其实很满意,只是什么事情都怕对比。
一时之间,竟然被问的有些哑口无言。
多年的结发夫妻,马皇后立刻就明白了朱元璋的意思。
他只要说起了大同,英王殿下自然就是绕不开的话题。
原本内阁出现之后,朱元璋要做的事,其实已经少了很多。
“趁着旱灾提高粮价,这跟明抢有什么区别?”
但是其他规矩,却也没有那么多。
他太了解朱元璋了,一旦真正做出的决定,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人能够改变。
最关键的是,这种特别重要的决定,朱元璋几乎没有犯过错。
很多偏远地方的政务,光是送到应天府就要半年的时间。
坐在一起就坐在一起,偏偏说什么大同赈灾的事。
这次对朱瀚的弹劾,虽然不如上次那样朝议汹汹,可很多弹劾奏章都已经开始有理有据。
不过,朱元璋很快又犹豫道:“现在七五不在应天,咱要是出去了,就留下标儿一个人处理政务,恐怕不太妥当啊?”
“英王殿下胡闹不要紧,只是苦了大同的百姓们。”
“别的咱不敢说,但是跟咱一起起兵的这些老兄弟,绝对没有一个靠不住的。”
想到这里,朱元璋已经下定了决心。
现在朱元璋最发愁的只有一件事儿,那就是帝国的继承人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