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和,亦名余杭。</p>
事实上,余杭之名,早在春秋时期,就已经见诸史籍。</p>
彼时,归属于吴越国,而在战国时期,则属于七雄之一的楚国所治。</p>
宋太平兴国四年,把已经更改为钱江县的余杭,再次更名,也就是如今的仁和县,归属于杭州府所治。不过,余杭虽然历经多次改名,可是杭州人,还是会习惯性的称之余杭,而非是仁和。所以,如果你来到杭州,找人询问仁和县的事情,很可能会出现有人没听过这里的状况。</p>
宣和二年十月末,杭州局势,逐渐趋于稳定。</p>
被困于崇德的叛军首领陆行儿,见大势已去,加之王禀怜惜他的才能,多次派人劝降。而陆行儿虽是明教尊者,却非方七佛那种对方腊死心塌地,更不是什么忠实信徒。用他的话说,之所以加入明教,也是为了借用明教之名讨生活。至于后来,凭借着自身才干,终成为明教骨干。</p>
所以,在经过王禀数次劝降之后,陆行儿最终决意归降朝廷。</p>
王禀自然喜出望外,因为他也不想在崇德折损太多兵马。</p>
别看那崇德叛军成为一支孤军,但陆行儿威望甚高,加之精通兵法,个人也非常勇猛。所以真若是强攻崇德,即便取胜,也会损兵折将……</p>
战事到了这个地步,已没有必要继续消耗了!</p>
况且王禀的目标,已转为郑魔王,若能招降了陆行儿,就增添了一份力量。</p>
陆行儿在归降之后,改名为陆登,被王禀委任为第一副将。</p>
陆行儿归降,也使得杭州城附近再无大股叛军。同时,随着谭稹率大军抵达杭州,高杰终于可以腾出手来,对周遭小股叛军进行清剿,杭州也随之得到了安宁。</p>
不过,稳定归稳定,所有人都知道,若想恢复到原先的繁华,至少也要三五年时间。</p>
方腊攻克杭州之后,已使得杭州的人口,锐减三分之一。</p>
不过,杭州虽然收复,叛军实力犹存。</p>
方腊和吕师囊退守湖州之后,数次向杭州发动了反扑。</p>
好在,谭稹运筹帷幄,一面命杨可世抵御方腊,同时又下令王禀拦截郑魔王,切断郑魔王和方腊之间的联系。他不断催促童贯大军前来汇合,试图在湖州一举消灭方腊。只是,童贯虽然也是节节胜利,却遭遇到了叛军疯狂阻击。进入十月之后,方腊见局势不妙,率部撤离湖州。</p>
谭稹见状,立刻率部出击,趁机收复湖州。</p>
不过在离开杭州的时候,他却命令高杰权知钱塘县,暂时留守在杭州。</p>
余杭,天目山。</p>
斜阳夕照,一场小估摸的战斗,已经落下帷幕。</p>
天目山脚下,弥漫着浓浓的血腥气。东苕溪畔,横七竖八倒着百余具尸体。</p>
鲜血,染红了溪水,潺潺流动。</p>
高余站在溪水畔,负手眺望起伏连绵的天目山,眉心紧蹙。</p>
在他身后,武松和燕青垂手站立。</p>
而不远处的战场上,韩世忠正率领一队兵马清理战场。</p>
他们从钱塘来,在天目山下,与一支小股叛军交手,最终是大获全胜。</p>
只不过,高余的心思却不在战场之上。</p>
他只看着那天目山,心中盘算着:那该死的方腊,究竟把财宝藏在何处?</p>
月前,他在凤凰溪破坏了方腊水淹杭州的计划。</p>
之后返回杭州,就被高杰立刻看管起来,担心他再发生什么意外……</p>
也难怪,那天夜里,实在是太凶险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