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壹帆看书【yifankanshu.cc】 > 其他类型 > 帝国重器 > 第二百八十一、二章 渔政

第二百八十一、二章 渔政(2 / 3)

胡文海和翟友江向会议室里诸人点头致意,然后安然落座。</p>

等到他们两人都坐了下来,池秘书接着说道:“我来给二位介绍一下今天参会的各位领导和同志,我代表海军召集了这次会议,与会的有农业部渔业局的邵局长,水产总公司的白总经理,舟山渔业公司的王经理,中船的李经理……”</p>

随着池秘书的介绍,胡文海的表情也越来越严肃起来。单看这次会议涉及的单位部门之多,就看的出来海军促成此事的决心。</p>

水产总公司管理着各地的渔业公司,而水总又受到渔业局的管理,这可以算是农口的线。除此之外,中船也派出了一名副总经理和一名远洋渔船专家总师。魔都海洋大学也有一名教授参加,甚至还有一个胡文海见过的总参三部的“技术军官”。</p>

加上海军后勤部门和补给舰方面的一位设计专家,加上胡文海和翟友江,不大的会议室里竟然有了点拥挤的感觉。</p>

“今天把大家都聚集到渔业局这里,原因大家想必都清楚。胡文海同志提出了一个建议,海军通过远洋渔业增加国防经费收入。就这个提议我想请在座各有关部门进行一下研究,看看是否可行,能否解决海军经费短缺的问题。”</p>

池秘书目光在会议室里环视一圈,别看是顶着一个秘书头衔,可他不论是级别还是权力,都是在场当之无愧的老大。背靠的大树足够乘凉,这目光就相当有分量。在他的注视下。渔业局的邵局长顿时就坐不住了。</p>

邵局长是今天的地主,远洋渔业又可以算是渔业局的分内事。同为在海上混饭吃。他本身就是从海军专业出身,没有不出头的道理。</p>

“这个远洋渔业的情况,我看还是请水总的白经理说两句吧。舟山渔业在今年组建了咱们国内第一只远洋船队,这方面是不是有些资料?”</p>

水产总公司的白总经理沉吟了一下,缓缓的点了点头:“我们之前对国际上的远洋渔业进行了一定的调查,今年舟山渔业公司派出了一支13艘渔船的远洋船队,赶赴西非海域进行远洋捕捞。从目前的进展来看,年利润大概能达到一千万美元左右。不过这个过程中也有不少问题,我国没有远洋渔船建造经验。远洋渔船偏小,成本偏高,不适合远洋作业等问题比较严重……”</p>

“好了,让你介绍远洋渔业的资料,不是让你谈困难的。”邵局长皱眉,打断了白经理的话。</p>

水总那点小心思他心里清楚,年利润肯定不止是一千万美元。不过是怕说的太多了,引起上面的关注而已。</p>

像这种新生业务,肯定要多强调困难,这样一方面出了问题才不会被打板子,另一方面最好还能阻吓后来者分薄资源,这都是官场上的老套路了。</p>

不过今天不是主管部门调查下属企业的经营状况。而是调查海军进入远洋渔业的可能性。</p>

邵局长明白干脆问道:“白经理,请你介绍一下国际远洋渔业的情况吧。海军如果在这个领域投入,要达到年十亿人民币收入,需要有什么准备?”</p>

“这个,十亿人民币……”</p>

白经理心算了一下,皱眉答道:“我想,大概要投入一百艘渔船吧。但是肯定不能全部放到西非海域。可我们对世界上其他远洋渔场的了解又比较薄弱。”</p>

他想了想,最后犹豫的下了结论:“我认为,要通过远洋渔业实现年十亿人民币的收入,是比较困难的。”</p>

“这样么,远洋渔场的资料郎教授,魔都水产大学有没有什么研究?”</p>

魔都海洋大学的前身是魔都水产大学,在远洋渔业方面,水产大学的郎教授是国内少有的专家了。</p>

郎教授刚要开口说话,却听到一个年轻的声音插进了话来。</p>

“请稍等一下,我觉得大家目前的思路有些问题。”</p>

第二百八十二章</p>

“思路……有什么问题?”</p>

远洋渔业的利润率不低,但是偏重于积累和投入。以苏联为例,在苏联解体之前,远洋捕捞是苏联补充其粮食体系的有力支撑。</p>

从二次世界大战之前,苏联就已经在重视开发远洋渔业资源。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全世界最先进、最大的远洋船队,就是苏联所有。</p>

区别于中国或者其他国家的远洋渔业模式,苏联是通过常年对远洋渔业资源研究,掌握了世界渔场分布的详细资料,并且苏联的远洋捕捞船更是相当先进而且规模巨大。</p>

这样一来,苏联才在世界上坐稳了远洋渔业的王者宝座。</p>

和苏联远洋渔业相比,中国的远洋渔业起步晚,1985年才派出第一支远洋捕捞船队,积累薄弱而且对远洋渔业的研究匮乏。</p>

派出的船队也是近海捕捞船队里相对吨位较大的改造远洋渔船,性能和技术都不占优势,甚至可以说相对简陋。</p>

在这样的情况下,要想凭借远洋渔业增加海军的国防开支,也似乎只有走量这一条路了。</p>

胡文海说这个思路有问题,虽然碍于他的身份比较敏感,在座的众人不方便明确表示反对。但眼神中都透出了一股不信任。</p>

“嗯,我这么说吧。”胡文海沉吟一下,说道:“我想有一个故事诸位应该都听说过,旧金山淘金的时候绝大多数人并没有找到黄金,但最终旧金山这座城市却发展了起来。这其中确定赚到了钱的人,偏偏不是淘金客,而是向淘金客出售工具的商人。”</p>

这个故事倒也算是家喻户晓了。胡文海只说了一个开头,有的人就不住的点起头来。</p>

“没错。出售工具是稳赚不赔的生意。小胡同志的意思,难道是说,我们应该出售远洋渔业的工具?”</p>

“不仅是工具!”胡文海点头,但又摇头:“准确的说,我们可以卖服务。”</p>

“服务?”</p>

众人莫不惊奇,八十年代的中国,哪里有卖服务的概念。实际上这个问题,可以说是国内商业环境的一个缩影,中国商业似乎始终不重视服务的提供。</p>

若非是花钱换到了真金白银。单纯的服务总是让人有吃亏的感觉。</p>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最新小说: 彼得·潘与辛德瑞拉 华娱之闪耀巨星 万倍返还,我收徒百无禁忌 总裁溺宠闪婚妻 从零开始的触手怪 夏叶的中古店 借种 陈平苏雨琪 我收服了宝可梦 不妙!总裁发现我造谣他不孕不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