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赱仐鸔毼?》.....”</p>
“《哿物杂序嘂论》.....”</p>
唐朝和宋朝的交接其实并不平滑,中间还有个五代十国的割据纷乱年代。</p>
五代十国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里外里六十多年好说呢。</p>
其中黄州正好处于后梁的动荡之地,因此在这期间,黄州的文化与字体相对性的出现了不少异变。</p>
虽然这种异化文字,在宋朝后便逐渐恢复了正常。</p>
但就像后世本土各个地方存在方言一样,异化的文字和语言,是不可能一下就被彻底消除的。</p>
李格非在黄州就职期间受苏轼影响,收集了大量黄州特色的书籍文刊,其中大概有两成与目前大宋的官方文化有所差异。</p>
有些是字体,有些是组合成的字意。</p>
而老李在和老苏写信的时候呢,又显然不可能直接照搬书籍原名。</p>
因此信件中的内容其实是被简化过的,老苏知道名目繁杂,但却不知道繁杂到了这种地步,否则说不定他就自己上门了。</p>
所以小李一开始的想法确实不是傲娇,而是真认为徐云在大言不惭——这姑娘贼着呢,就巴望着等徐云丢脸后开嘲讽了。</p>
结果没想到验着验着,这个看起来有些白净的苏府下人,居然很流畅的将书名都念对了?</p>
合着这年头苏府的文化水平,已经高到这种地步了吗?</p>
一刻钟后。</p>
徐云抹了把额头上的汗,拿着一本书走到小李面前:</p>
“小姐,此册书籍与名目所列似有不同,还请您过目。”</p>
小李接过名目和书册,扫视了几眼。</p>
发现正如徐云所说,名目上所写的是《黄州九城八县偏志》,而徐云手上的这本则是《黄州九城八县偏闻》。</p>
虽然都是偏类书籍,但志大多由官方所着,闻就不一定了。</p>
可能是官方,也可能是隐士,甚至一些地主都有可能。</p>
因此二者所记载的内容也可能截然不同,确实全是一次错漏。</p>
面对摆在眼前的事实,小李先招来李管事嘱咐其前去换书,接着又对徐云问道:</p>
“你叫什么名字?”</p>
“王林。”</p>
“会作词吗?”</p>
“不会。”</p>
“诗呢?”</p>
“也不会。”</p>
“写文呢?”</p>
“更不会了。”</p>
“那你会什么?”</p>
“挑水劈柴,还有取书。”</p>
“......”</p>
徐云的话小李自不会全信,但眼见对方言辞之中拒意明显,便有些惋惜的摇了摇头:</p>
“词也不会诗也不会,识这般多字,岂不是白白浪费了才学?”</p>
徐云笑了笑,没有和这姑娘争辩。</p>
眼下这位才女尚且待字闺中,无论是人生阅历还是性格,都没有达到真正的成熟期。</p>
也许等到靖康之变后,小李才会对自己的这个问题有全新的答案吧。</p>
总之对于徐云而言,能见到小李本尊,这已经就算达到目标了。</p>
也许今后二人之间,不会再有交集了......</p>
吧?</p>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