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情况要持续到到明朝,传教士利玛窦带来的角度概念,方才打破了这种局面:</p>
他和徐光启合作翻译的《几何原本》给出了角的一般定义,描述了角的分类及各种情况、角的表示方法,以及如何对角与角进行比较。</p>
而在此之前。</p>
华夏一般只有两种粗略的角度计量方式。</p>
第一种非常简单,就是只按钝角和锐角划分,用到的字是倨和勾。</p>
倨表示钝,勾表示锐。</p>
倨勾中矩,就是直角。</p>
而第二种就比较复杂了。</p>
它和测量方位有些类似:</p>
用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这十二个地支,加上了十千中的甲、乙、丙、丁、庚、辛、壬、癸和八卦中的乾、坤、艮、巽组成二十四个特定名称,用以表示角度。</p>
也就是说每个名称大概是十五度左右。</p>
不过很奇怪...甚至可以说至今都算是个未解之谜的是......</p>
古代的华夏先贤,其实是知道360这个概念的:</p>
先民在进行天文观测时,所采用的分天体圆周为365+1/4度的分度体系,这其实已经无限的接近于360度方法了。</p>
奈何遗憾的是。</p>
在天文之外的其他测量角度的场合,先民们压根不使用这一体系。</p>
因此。</p>
这种分度方法对华夏角度计量的建立不能起到任何作用。</p>
所以在一些营销号嘴里你会看到什么“华夏其实才是第一个定义360度的民族”的说法,其中用到的就是天体分度体系——很遗憾,后面半句话没问题,但整句话是错误的。</p>
或者举个现代点的例子,应该就更能明白怪在哪里了:</p>
这大概就有些类似21世纪,有个科学家正确的解析了高维空间的概念,但他不把这个概念用到科研上,而是拿来做成了小说和电影某类基础设定,偏偏这套设定还被很多电影沿用了,所以几乎地球上的每个人都听过这种设定。</p>
但在科研界,所有人仿佛都忽视了这个设定一般,只去钻研各种低效率的判断。</p>
这确实一种很奇怪的情况:</p>
因为天体圆周也是通过列圆方式确定的,以先民们的智慧,不可能想不到这回事才对。</p>
因此在后世的一些民科圈里,有些人就提出了一些神神叨叨的猜想。</p>
比如说古代先民的认知被屏蔽啦、有关角度的碎片被抽走了等等。</p>
甚至还有因此鼓吹256度说的,相当奇葩。</p>
话题再回归原处。</p>
无论先民们采用的是哪种分角方式,在分好角度后,都必然要进行另一个步骤:</p>
测量。</p>
也正因如此,曲尺便出现了。</p>
这是一种一边长一边短的直角尺,也有较为特殊的圆弧曲尺。</p>
在一些地方,这玩意儿也称角尺,俗称拐尺。</p>
只见此时此刻。</p>
刘益正拿着曲尺,测量着透镜的角度:</p>
“丑角中刻....午角下刻....亥角上刻....寅角上刻....”</p>
上刻下刻中刻。</p>
这应该是刘益自己想出的一种分类,相对于24分角又进行了一次精细化。</p>
但纵使如此。</p>
也不过是达到了72分的精度而已,离360分足足差了五倍。</p>
而要校精这五倍的差值,有且只有一种方法:</p>
通过不断调整透镜角度,收集大量的对应信息,从中一步步的筛出最精准的答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