裘生。</p>
身高186,体重70公斤,头发浓密,帅的一匹。</p>
科大生物学博士,校奖学金获得者,几乎是每个男生都梦寐以求的究极模板。</p>
但这样一位看似完美的人,却有着一个不为人知的难言之隐:</p>
他有口气。</p>
根据Uptodate的统计。</p>
本土口臭的发病率大概有30%, 就是几乎每3人中就有1人遭受口臭困扰。</p>
只是多数情况下,我们自己久闻其臭,适应了这口臭的味儿所以没啥感觉而已。</p>
口气的引发原因其实很简单,说白了就两种比较常见的诱因:</p>
20%归结于幽门螺杆菌,80%归结于口腔中的微生物代谢。</p>
其中后者便包含了大量之前提及过的奈瑟氏菌和厌氧链球菌等细菌。</p>
实际上。</p>
人类口腔里的细菌数量种类繁多,常见的都约有5、600种。</p>
其中有致病菌,也有非致病菌, 还有条件致病菌等等。</p>
一般情况下。。</p>
在正常健康人的每一克牙垢中,可以找出100亿个细菌来。</p>
这些细菌随着唾液的分泌,会将残存在牙缝中的食物残渣分解成有机胺、氨气、硫化物等等。</p>
长期积累之下闻起来那个味儿哟.....</p>
当然了。</p>
还有一种比较少见的情况:</p>
就是一个人的直肠出了问题,导致一些排泄物的气味直接反涌到了口腔。</p>
这种情况是确实存在的,但得归结到肠道疾病的并发症里头,不属于平时所提到的口臭概念。</p>
“老徐,30%的口臭发病率啊!”</p>
实验室内。</p>
裘生双手撑在台前,身体前倾,表情激动中甚至带着些许狰狞:</p>
“你想想全国...不,全球有多少人?如果能把这类新种微生物运用到临床上,你的公司就能用两只脚走路了!”</p>
作为一位口气患者,裘生几乎尝试过市面上各种各样的治疗手段。</p>
但无论是洗牙、漱口水还是大几十甚至上百块一条的牙膏,效果都不太理想。</p>
倒不是说这些全都没用,关键是它们持续的周期实在太短了。</p>
以李施德林的漱口水为例。</p>
这应该是目前口腔消杀里比较有代表性的一个品牌了, 客观来说,漱完口感觉确实也还行。</p>
但时间一长,口腔中就会再次出现那股味儿。</p>
因此在看到实验报告的一瞬间,裘生便意识到了这种菌株的价值:</p>
与呲虫林一样, 这种菌株的发现,或许获不了太高级别的奖项。</p>
但它却拥有着难以想象的商业价值!</p>
而比起裘生的激动, 徐云的心绪则要平静许多,毕竟上辈子的阅历在这儿:</p>
“你先冷静点,老裘,眼下这八字还没一撇呢。”</p>
“你也是搞科研的,应该知道从实验室到普众化商品有多困难。”</p>
“别的不说,植株的培育就是个大问题,另外就是成品的方向,是做牙膏、药物还是药水?”</p>
“方向不同,定位也就不同,难度也随之变化。”</p>
“所以说到底还是得从长计议,俗话说得好,一口气是吃不成耳根的。”</p>
听徐云这么一说,裘生倒也逐渐冷静了下来。</p>
其实吧。</p>
他平时也不是个易燥易怒的性格,毕竟搞科研的性子都挺稳。</p>
奈何他是个新种微生物的受众群体,已经被口气困扰的太久太久了,因此一时间便有些失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