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云可能挑出自己的某些漏洞,从而否定自己的结果。</p>
也可能据理力争,阐明支持波动说或者微粒说的任意一种。</p>
可眼下按照徐云的这番说法.....</p>
光既是波,也是粒子?</p>
一种物质具有两个属性,这怎么可能呢?</p>
就像一个人,ta在生理上既是男的,又是女的?</p>
不过出于对徐云的信任。</p>
小牛还是继续看了下去。</p>
“在亚洲历史中,有一位很有名的异族前辈,名叫迪迦迪迦,喜欢做大骨熬汤。”</p>
“有一次他通过计算发现,如果在光束的传播路径上,放置一块不透明的圆板。”</p>
“由于光在圆板边缘的衍射,那么在离圆板一定距离的地方,圆板阴影的中心应当出现一个亮斑。”</p>
“很难以接受的情况是吗?但它确实发生了。”</p>
“而这,便是一种很典型的波动说表现。”</p>
“但同样,在色散现象中,光的微粒说也是找不出任何漏洞反驳的事实。</p>
“因此迪迦便提出了一种看法,有没有可能光既是粒子,也同时是波呢?”</p>
看到这里。</p>
小牛又是一愣:</p>
“阴影中心,亮斑?”</p>
纵观人类历史。</p>
说起可以载入史册的学术打脸事件或者言论,数起来的话其实有不少。</p>
例如威廉.汤姆生的那句“物理大厦已经落成,所剩只是一些修饰工作”,便可以算是其中之一。</p>
而最具代表性的当场打脸,则必然要首推泊松亮斑了。</p>
首先提及一件事....或者说一个常识:</p>
在学术界中,以人名为开头的定理有很多。</p>
比如大家熟悉的杨辉三角,还有麦克斯韦方程式、法拉第定律、读者最帅原则等等,堪称数不胜数。</p>
这些人名定理大多都是为了纪念提出或者发明人的贡献,属于华夏古语中‘青史留名’的概念。</p>
但泊松亮斑,却是一个绝对的特例。</p>
事件的发生背景要追朔到1818。</p>
在诺贝尔奖之前,最负盛名的科学奖项是是高卢科学院的学院征文大奖,以及约翰牛皇家科学院的科普利奖章。</p>
其中科普利奖设立的时间要比高卢晚十年,但它的起点要比高卢高。</p>
这个奖项针对的是理论研究,彰显了约翰牛皇家科学院的高逼格。</p>
奖项逼格高,肯定争它的人就多了。</p>
因此在科普利奖设立后,风头立刻盖过了高卢科学院的学院征文大奖。</p>
英法是一对欢喜冤家,看到老邻居后来居上,高卢科学院便开始静思己过。</p>
痛定思痛之后也一改策略,讨论起了理论和实践结合的问题。</p>
到了1818年。</p>
征文大奖的题目定为光的衍射。</p>
在此之前,光的波动说微粒说已经争了近百年。</p>
微粒说的代表人物是一代天骄老牛,波动说的代表人物是惠更斯和胡克。</p>
由于爵爷的江湖地位,微粒说占据上风,波动说节节败退。</p>
而托马斯.杨的双缝实验,则似乎又给波动说带来了一丝曙光,看上去好像有机会垂死病中惊坐起,谈笑风生又几年的样子。</p>
征文大奖把衍射作为题目,也有点为自家老祖惠更斯平反的意味。</p>
当时的菲涅尔刚刚从土木老哥转职到光学不久,已经崭露头角,也参加了这次大赛。</p>
同时很巧合的是。</p>
菲涅尔在大赛之前就已经考虑过了这个问题,认为光是一种波,具有衍射现象。</p>
这次适逢其会,他就早早交卷,等待专家评审委员会的裁决。</p>
这次评审委员会的首席专家,便是大名鼎鼎的泊松。</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