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周,又是来挖你的?”</p>
周善点点头,引着二人到客厅沙发上坐下,说道道:</p>
“这个月的第三趟了,意呆利驻华大使馆商务处的总干事迪亚波罗。”</p>
“不过比起其他说客,意呆利开的待遇倒是最优厚的,我都有些心动了。”</p>
林振华立时来了兴趣,好奇问道:</p>
“啥待遇?”</p>
周善耸了耸肩:</p>
“保证移民,签字费三百万欧元实时到账,拉韦洛庄园一套,年薪税后一百五十万起步,设立同名实验室加不低于五百万欧元的年研究经费,专利分成40%。”(这是猎头在挖我认识的一位大老时开出的待遇)</p>
林振华闻言,下意识的便与徐云对视了一眼。</p>
好家伙。</p>
这种待遇基本上可以算是拉满了。</p>
签字费三百万欧元且不说。</p>
光税后年薪的一百五十万欧元,就要远超国内官面上的待遇了。</p>
目前国内院士们的账面收入,主要来自两个方面。</p>
一是基本工资加双院——也就是科学院和工程院的补贴、外加国家特殊津贴,岗位津贴这几部分组成。</p>
这部分的账面收入其实不高,累加起来大概在每个月九千左右。</p>
另一部分则是所在地优待,也就是引进待遇。</p>
目前国内院士待遇最高的高校是中北大学。</p>
待遇为科研启动费200万元、安家费10万元、年薪20万元、来校后分配260平方米住房等。</p>
待遇最高的单位则是双庆市科学技术研究院。</p>
待遇是200平方米的住房,并一次性给予200万元安家费,启动经费100万。</p>
除此以外。</p>
就是院士们在商业上和其他机构的合作收入了,也就是体制外的科研收入。</p>
这部分收入则有高有低,没有一个定性。</p>
高的分红几千万上亿,低的可能才几十万上百万。</p>
当然了。</p>
说到体制外的科研收入,有些时候大家会有一个很奇怪的心理:</p>
当听闻一位院士靠着科研年入数十万或者百万时,大多数人心中不会有什么其他想法。</p>
甚至会感觉这种收入有些少了。</p>
但如果在知晓某某院士收入千万甚至上亿之后。</p>
很多人的心中,就会产生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意味了。</p>
其实吧。</p>
以徐云接触到的圈子情况来看。</p>
国内年收入在百万以上的院士非常非常多,除了管理学部你几乎找不到百万以下的院士。</p>
但另一方面。</p>
收入破八位数的数量却真没多少,九位数就更别提了。</p>
实际上体制外的科研收入,依旧是国外要优于国内。</p>
比如之前提及过的布洛芬专利。</p>
其发明人和专利拥有者斯图尔特·亚当斯活着的时候,从博姿公司获得的分红超过了十亿美刀。</p>
甚至在海对面的科学院,院士是可以直接签署代言合同的。</p>
比如DNA之父沃森在还没翻车之前,一年光靠代言保健品的合同,收入就在千万美刀以上。</p>
在徐云看来。</p>
专利分红只要来源正当经得起查,就不应该因着收入量级的提高而产生观念上的变化。</p>
至少这种靠着辛苦研发带来的收入,要比某些明星光鲜上无数倍。</p>
至于研发经费方面嘛......</p>
目前欧元对华夏币的汇率是7.0155。</p>
也就是说五百万欧元折合华夏币,大概是三千五百多万。</p>